1871年末、1872年初,可能是看中了当时船政大臣沈葆桢因父亲病故离职守制这一机会,由大学士宋晋为首,清政府高层顽固派主要针对福建船政,顺带而及江南制造局,向这两家洋务典范企业展开了一场大攻势。\卡_卡/暁~税/徃? ?首~发,宋晋,字锡蕃,江苏溧阳人,当时官至内阁大学士,与大学士倭仁等同为反对洋务的保守派领军人物。宋晋的奏折主要从经费出发,认为福建船政“靡费太重”,称船政建造军舰的目的是为了制夷,但是当下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继续造军舰已经没有必要,“此项轮船将谓用以制夷,则早经议和,不必为此猜嫌之举”,另外无来由地称船政所造的舰船质量有问题,“且用之外洋交锋,断不能如各国轮船之利便”,要求将福建、两江的造船企业立刻撤停。(21)
清政府中枢对此拿捏不定,军机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遂通报各省督抚大员一起会商。恰好在这个关头,浙江冒出“湄云”事件来,对清廷中枢持撤停船政意见的大员而言,简直如同久旱逢甘露,想要借此大做文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3月27日,朝中一些人望眼欲穿的复信寄到。~白-马^书^院* ·已_发,布·醉-薪¢漳*踕^浙江巡抚就“湄云”为什么不能用于浙江一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答复,但是内容却让保守派大失所望。
浙江巡抚杨昌浚,湖南湘乡人,早年随左宗棠的楚军攻入浙江,建功立业,是左宗棠的亲信属下。对于军机处来函中的某些暗示,杨昌浚居然视若无睹,直接就事说事,叙述了“湄云”到达浙江后不久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并指出自己要求撤回“湄云”的真实原因。可以设想,倘若当时主政浙江的是保守派官员,将会产生如何的后果。
杨昌浚复信里说的是两件“湄云”到达浙江后不久发生的事件。首先是1871年5月25日浙江水师提督黄少春乘坐“湄云”出海巡洋,在将近崇明岛海面时,“湄云”的轮机突然发生故障,遂折回宁波镇海关前停泊修理,不能如常工作。当“湄云”紧急修理时恰好有艘英国商船入口,随之“湄云”受损一事被这艘英国船传得沸沸扬扬。这样的故事显然是保守派喜出望外的,但是杨昌浚话锋一转,称事发后经过询问“湄云”舰管驾以及代理船政大臣等官员,都说新轮机在使用时发生故障是各国通见的正常现象,需要随时发现、调校、修理,以求磨合。-晓?税¢C\M-S¢ ^已+发+布¨罪·新¨章/节?
鲜为注意的是,杨昌浚转引的船政提调的解释中,实际有几句非常可怕的错误。当时船政大臣沈葆桢因为父亲病故,再次守制,船政事务由原船政提调夏献纶代理,在解释轮机事件时夏献纶急中出错,竟然将“万年清”和“湄云”搞混,称“湄云”1869年北上天津检验时并未查出轮机有问题,以此为据,论证轮机故障事发突然,并非是采用了二手旧货所致。1869年末“湄云”舰才刚刚下水,根本没有可能北上航行到天津接受检验,船政历史上惟有的建成完毕后前往天津候验的军舰是“万年清”。幸亏这一重大纰漏未被不关心船政事务的保守派发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湄云”在宁波的第二桩特殊事件发生在1871年6月28日夜间,当时“湄云”舰停泊在宁波,船上部分水兵放假登岸,未料与驻在宁波,由海盗招安而来的绿营水师广东籍水勇发生口角,几乎形成械斗。幸亏“湄云”轮水兵人单力薄,随即躲避,没有酿成大祸。杨昌浚之所以称“湄云”不适用于浙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此事,担心“湄云”舰此后与浙江水师无法和睦相处,所以要求更换一艘其他军舰。(22)
保守派在“湄云”事件上没有抓到一丁点把柄,而洋务派在撤销船厂问题上的反击力度倒是越来越大。创办福建船政、江南制造局的中兴功臣们群起反击,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