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未受到刘表的真正重用,即使是有“南州士之冠冕”美誉的庞统也是如此。至于客居荆襄的中原人士,绝大多数都还是自由之身,未曾领取刘表发放的聘书和俸禄。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这些人士到荆州的时间不长,名声还没有显扬开来。二是因为他们多半抱着“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谨慎态度,认为刘表并不是值得为之“失身”的英主,所以宁愿“啸傲山林”、“躬耕陇亩”,也不愿在刘表麾下奔走效劳。在这批寄寓之士当中,年辈较长的是豫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的司马徽,以下同辈之人,则有徐州琅邪郡诸葛亮、颍川的徐庶和石韬、豫州汝南郡孟建、冀州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南)崔州平等人。而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则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人氏。琅邪诸葛氏是一个世代簪缨之家。诸葛亮之父诸葛珪,官至兖州泰山郡丞,不幸盛年而逝,留下子嗣三人。长子诸葛瑾,后来避乱江东,成为孙权手下的大臣。次子诸葛亮和少子诸葛均,未成年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出任扬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太守,带着两个侄儿到豫章赴任,从此诸葛亮就离开故乡,再未回去。在他十余岁时,诸葛玄的太守职位由他人替代,生活出现困难,加之北方群雄大战方酣,老家也回不去,诸葛玄只好携带侄儿到荆州去投奔故旧刘表。在刘表的接济之下,诸葛玄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处名叫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的地方安家居住下来。不久,诸葛玄劳累成疾,瞑目长逝,未成年的诸葛亮兄弟相依为命,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