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35章完结

第35章完结

诸葛亮在隆中前后居住了十二年之久。\3+叭?墈\书·蛧/ ^最¢芯?彰-结~哽\薪`筷,从年代上说,是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前后,到建安十二年(207)。从年龄上说,是从十六岁到二十七岁。在这十年间,他表面上过着“躬耕陇亩”的隐居生活,有如闲云野鹤般悠哉悠哉,实际上却在蓄养胸中浩然之志气。他常常抱膝而坐,对着那绿水青山放歌一曲《梁父吟》。《梁父吟》为一首古曲,传说是曾子耕于泰山之下时作。此曲音调悲凉慷慨,而且又出自诸葛亮的老家齐鲁一带,所以每当他放歌《梁父吟》时,胸中止不住要豪情奔涌,大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味。一曲歌罢,他便与好友徐庶、石韬、孟建等议论时政,抒发胸怀。他这三位好友,读书都有一个特点,即“务于精熟”,唯独诸葛亮是“观其大略”。“务于精熟”,字斟句酌,乃是学者型读书法;“观其大略”,取精用宏,才是政治家的读书法。从读书方法的不同,诸葛亮即已预料到彼此将来的仕途差异,所以他对三位好友说是“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狐¨恋′闻·学! ¨首_发^而三友问他最高能做到何等官职时,诸葛亮却是“但笑而不言”。他虽然不明白说出,三位好友心中也能领会。因为在以往的畅谈之中,诸葛亮不只一次“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什么人?那管仲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霸主之业。而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曾受燕昭王之命,率军攻克齐国七十余城。管仲在“文治”上登峰造极,却不会用兵,乐毅在“武功”上震古烁今,却又不娴治国。现在诸葛亮认为自己兼有二者之长,用北方土话来说就是“一个顶俩”,你说他该做到何等官职?恐怕只能用“出将入相”四个字来形容了。

读书方法的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此处还要深究一番。读书方法不同,是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徐庶三人,依旧走的是东汉儒生的老路,即先熟读儒家经典,再经过察孝廉或者举茂才,到京城参加考试,然后从基层官员开始,慢慢往上升迁。由于京城考试的试题,是从众多儒经中任意抽取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如果对儒经不能达到“精熟”,便会面对试题无言以对。_0.0-小¨税!王. ¨免·废^粤?读′可见徐庶等三人的读书方法,既是东汉儒生的老路,更是一种应试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一般来说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行政官僚。孔明之所以说徐庶三人“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其原因即在于此。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一种简要清新的读书方法,开始在有识之士中出现,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诸葛亮读书的目的,完全不是要走过去儒生的死路,他想要辅佐理想的领袖,当一个文武全才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需要的知识,是历史观、大局观方面的明确指导,是治国治军方面的重大借鉴等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把浩繁的儒家经典一一读得精熟,既没有那样多的时间,而且会陷入字词句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他的方法,是与“精熟”完全不同的“观其大略”。“大略”二字在这里的内涵是:第一,在必读书目的选取上,要从大处着眼,真正对自己实现目标有用者才读,不是每一本都读;第二,即使是必读书,阅读时也要选取其中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精华,重点消化,也就是把书读薄,而非面面俱到。从诸葛亮以后进入仕途的表现来看,他在隆中对策时能够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在赤壁之战时能够提出联吴抗曹的大谋略等,都不是对儒经“务在精熟”的迂阔书生所能做到的,这就是他读书方法产生的结果。

三国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时代。后世的人们,看到三国的风云人物以谋略竞争,以武勇竞争,以辞令竞争,但是往往忽略了根本性的一点,那就是读书的竞争。上面诸葛亮与徐庶三人,已有在读书上进行竞争的意味了,只是后世往往没有注意到而已。诸葛亮的自我评价,当时有很多俗士都不以为然,总觉得这位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是在自吹自擂。但是,也有人慧眼独具,认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文武兼备,能够治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