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 第54章 两淮新军

第54章 两淮新军

洪熙二年的盛夏,齐鲁大地还残留着战火灼烧的焦痕。¢看¨书¢屋! ~首′发\朱高炽并未即刻起驾返京,而是将行在设于济南。

巍峨的城池之内,他身着素色常服,在临时搭建的书房中铺开泛黄的舆图。指尖轻轻抚过地图上那些被红笔圈出的区域,皆是叛军肆虐之处,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报里,墨迹未干,还浸着百姓的血泪。

六月二十,圣驾驻跸徐州。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议事厅的青砖地上。当地方官员说起百姓自发组建“护乡团”的事迹时,朱高炽手中的茶盏悬在半空,久久未能放下。叛军逼近的消息传来,徐州百姓在得知朝廷允许从武器库取械御敌的旨意后,连夜行动起来。

不仅如此,乡间的铁匠铺炉火彻夜不熄,叮叮当当的锻造声中,锄头被改造成长矛,菜刀磨得锋利无比;猎户们取出祖传的猎弓,将箭矢淬上剧毒;就连妇孺也没闲着,她们把石灰装进陶罐,准备在关键时刻撒向敌人。

那些临时拼凑的“护乡团”,以村落为单位,自发推举出领头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却凭借着对家园的热爱与保卫亲人的决心,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有猎户利用熟悉的地形,在山林间设下陷阱,让叛军的骑兵折戟沉沙;有农夫挥舞着锄头,与手持钢刀的叛军近身肉搏;更有百姓用装满石灰的陶罐,在混战中让敌军睁不开眼,为守军争取宝贵的战机。这些故事,让朱高炽仿佛亲眼目睹了百姓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内心深受触动。

皇帝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过往的战事。还记得白云湖大战那日,当地百姓主动为官军充当向导,带领大军抄近路包抄叛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背着受伤的士卒在泥泞中艰难跋涉,只为让伤者得到及时救治。在淮安城,老秀才们挥毫泼墨,写下“保境安民”的标语;佛寺的僧侣们将禅杖削尖,与百姓并肩作战;就连几岁的孩童,也趴在屋檐下,将点燃的鞭炮投向叛军,用他们稚嫩的方式守护家园。

“两淮子弟如今还有太祖时的虎狼之气,应该变为新军。”朱高炽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坚定,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皇帝深知,当下的边军早已不复太祖、太宗时期的骁勇善战。_比_奇`中?文_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自太宗皇帝北征后,数年间,边军久疏战阵,铠甲生锈,战马羸弱,面对瓦剌、鞑靼的侵扰,常常力不从心。若想重现大明军队的威风,彻底平定边患,组建一支精锐的新军迫在眉睫。

杨士奇凝视着皇帝,瞬间明白了其中深意。想当年,太祖皇帝麾下的军队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太宗皇帝五次亲征漠北,打得蒙古各部闻风丧胆。可如今,边军的战斗力每况愈下,急需新鲜血液注入。

杨荣更是抚掌赞叹,继而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以新军为核心力量,他们年轻勇猛、充满朝气;以京营的三大营为主力,作为军队的中坚,发挥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优势;以边军为辅助,利用他们熟悉边境地形、了解敌军情况的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一支强大的北征大军,与瓦剌、鞑靼各部一决高下,彻底解决边患问题。

有了详细的建军构想,朱高炽立刻与杨士奇、杨荣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他们日夜研讨,烛光将三人的身影映在窗棂上,仿佛在绘制一幅宏伟的军事蓝图。

选兵标准是组建新军的关键,三人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严格的要求。

招募告示一经贴出,便在两淮地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三条拒选条件十分明确:市井无赖之徒,狡黠成性,难以管束,拒收;油嘴滑舌之徒,夸夸其谈,不务实际,拒收;年过四十之人,体力渐衰,难以承受高强度的训练与战斗,拒收。

与此同时,朝廷也昭告天下优选对象:农夫,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筋骨强健;矿工,在暗无天日的矿洞中谋生,意志坚韧;猎户,常年与猛兽周旋,箭术精湛、胆魄过人,这些职业的百姓将被优先选择,并且朝廷对他们提出了“手脚硬劲,胆气要足”的明确要求。

更令人心动的是朝廷给出的优厚待遇。告示中写明,新军的饷银为每月二两,每年二十五两白银,而且在战场上表现优异者,还将赐予一定数量的田土。这意味着,一人投军,全家的温饱便能得到保障。在那个百姓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这样的条件无疑极具吸引力。!1+3¨y?u?e*d*u_.`c+o¢m!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招募令发布当日,徐州城门前便排起了长龙。队伍中,有挽着裤脚、脚上还沾着泥土的农夫,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