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和珅:二号人物 > 第26章完结

第26章完结

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d′e/n*g¨y′a!n-k,a,n\.*c-o+m·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被称为八股文。其实,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

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当然,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比如,顺治二年(1645年)就规定,每篇八股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限制为每篇八股文650字以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则规定每篇八股文700字以内。\我¢的,书^城′ \已\发?布.最!薪`漳\結¨

此外,还有一篇试帖诗,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例如路慎庄(字子端,号小洲,道光十六年翰林)的试帖诗:

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

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

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

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

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

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

深闺今日寄,绝塞凡人征。

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

当然,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的大清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

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k!e~k`a+n/s\h?u~.·c¢o`m?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译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其中汉人25人,旗人35人,汉人全是进士出身,旗人只有4个。

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

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

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

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一个表现是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乾隆三年(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曾评论说“文徒空言,不适于用”。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

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

科举考试固然为选官提供了一条路子,但弊病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摧残知识分子。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思想僵化了,不会生计,年复一年地参加考试,身体也搞坏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其中的典型。第二个弊端,学非所用,脱离实际。举子虽然把“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无治国一策。第三个弊端是把人限制在读书求功名的唯一道路上,使一些人谋求金榜题名,不惜金钱乃至生命,铤而走险,败坏了风气,也促使一些官僚腐败堕落。

鉴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清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除科举。统治集团中袁世凯、张之洞、刘珅一等要员也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有着1300年悠久历史的科举考试终于寿终正寝。

和珅参加举人考试的结果是名落孙山,没有考中举人。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