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利可汗表演完舞蹈之后,南方的某位酋长也跑出来吟诗助兴。!幻/想′姬\ !更¢歆^醉!快′
在音乐当中,李渊终于看到了他当年立志要达成四海一家的目标,于是,他大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渊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甚至开心得有点过,忘了这里的老大是谁。紧接着,李世民上前劝酒,突然来了一句:“四海一家,都是陛下教诲,不是我一个人办得到的。”
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但要是认为李世民是个厚道人,那就太善良了。李世民还有下半句:“当年汉高祖也跟太上皇在这里喝过酒,汉高祖妄自尊大,我不会跟他一样。”
李渊这才明白这个儿子为什么请他来这里喝酒。
要搞清楚这个原因,得回到八百年前,同样在这里举行过一次宴会,那时的主角是刘邦跟他的父亲。
在那场宴会上,刘邦在席上跟他的父亲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早年您常说我不学无术,不能做好家业,比不上大哥,现在您老看看,谁的产业大?”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以前是混社会的,经常不干活,常常被父亲骂不如他的二哥刘仲。^看^书′屋~暁′说*网· /埂′薪+醉_全?也不知道刘邦被骂了多少次,当了皇帝都不忘了出这口气。
知道了这个故事,大家自然明白了,李世民自比刘邦,而李渊就成了不会看人的刘太公。
父亲大人,您看看,现在大唐朝四夷称臣,海内归一,要是李建成,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吗?
父亲大人,您不为当年的坚持而感到羞愧吗?
李渊还以大笑,还能怎样?皇帝都太上了,就只有大笑吧。
史官捕捉到了李渊的大笑,然后在史书上写下上皇大悦四个字。
读书人啊,笑离大悦的距离有时候比哭离大悦的距离还要远哪。
宴会结束后,李渊又回到了冷清的大安宫。他已经六十七了,他早就没有了雄心壮志,也看淡了荣辱起落。他只想做一个平凡快活的老头。·秒_彰¢踕.小^税_蛧` `已.发^布¢罪′薪.漳*劫¢
他有过辉煌,有过没落,有过得意,有过无奈,有过快乐,尝过痛苦……
这就是平凡的人生吧,就算帝王也逃不过这些词语的禁锢,而如果在离开人世之前,李渊还有什么意愿的话,应该就是得到李世民的谅解吧。
他已经到了可以原谅一切的年纪,他已将玄武门前的那场惨案从记忆里抹去,可他知道,自己的二儿子还在气盛的年纪。
李世民的一次次羞辱,正说明他的内心还没有得到平静,他依然在怪自己当年没有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他要过多久,才会明白自己的无奈?
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贞观八年的夏天,李世民邀请太上皇跟他一起到九成宫避暑,这可是破天荒,以前每年夏天,李世民都要到九成宫避暑,但从来不领老父亲一起去。这一次难道是良心发现?
李渊马上拒绝了儿子的好意,不是他不怕热,是他宁愿热死也不去九成宫。
九成宫是杨坚死去的地方,现在,他已经成了杨坚第二,可他还不想跟杨坚死在同一个地方。
但这一次李世民倒不像随口说说,从九成宫回来后,李世民就开始在长安东北边的龙首原修建永安宫,用来给李渊避暑。这个宫殿群成为比大兴宫更宏伟的宫殿,大家多记得它后来的名字,它叫大明宫。
这是李世民孝敬他爹的,我相信,当李渊站到永安宫那辉煌的宫殿前时,一定能体会到儿子的和解之意。
可惜,他没有机会搬进去了,这座永安宫本是李世民用来孝敬老爹的,但最终只会便宜了儿媳妇。
在永安宫开建的同时,李渊得病了。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四月,李渊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大安宫的垂拱殿内,李渊静静地躺在榻上。他可以听得到外面的哭声,他听得出来那是他儿子李世民的哭声。
那个让他爱让他恨让他骄傲也让他羞愤的儿子啊。
这是无比英勇无比英明的儿子,没有他,我未必能扫平天下吧,但这又是一个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的儿子。
这个儿子亲手杀掉了兄弟,囚禁了我,当然,我还知道,他正在修改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