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的尸体到了建康,被王僧辩剁为几段,首级送往江陵萧绎处,双手送往北齐(萧绎已与北齐、西魏分别通好,侯景的尸体是个不错的“见面礼”),身体则挂在建康的街市上示众。+二,8\看,书/徃^ \免.肺·岳+黩,建康城的百姓谁家不与侯景有点杀亲之仇?大家争相上前割肉吃,没多大会儿,连皮带骨头就给分光了。
溧阳公主年仅十七岁,分明还是个孩子,她也表示愿意和众人一起吃老公的肉,以泄心头之恨,却没能抢着。李商隐说:“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字里行间仿佛透着几分羡慕。事实上,乱世中的女人,即便贵为公主与皇后,也注定一生的悲剧。
对于侯景的重臣王伟,萧绎一度想收为己用。有人提醒,王伟替侯景写檄文的时候,曾经讽刺萧绎的瞎眼。萧绎大怒,把王伟的舌头钉在柱子上,剖开肚子,切成肉酱。(王伟当年著文骂高澄,高澄不仅不生气,反而叹惜没能发现人才;萧绎自称读书万卷,爱才之心还比不上“鲜卑小儿”)
只有任约、谢答仁等少数武将免于一死,日后还得到重用。′如^蚊.王\ ,埂/辛~醉_筷\
侯景死后,王僧辩进驻台城。得意之余,王僧辩纵兵掠民,百姓们被抢得衣食无处,哀号满道。大军又趁夜烧了城里的宫殿,大火之后,珠宝玉器、仪仗车辇全都失踪。至于去了哪里,自是不言而喻。(萧绎的所谓王师平乱,只是上演了一出梁代版的“火烧圆明园”)
侯景消灭了,南朝的混乱局面并没有结束。
十七、兄弟阋墙
王僧辩等人攻入建康后不久,就向远在江陵的萧绎上表劝进。萧绎推辞:“今淮海长鲸,虽云授首;襄阳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烛,尔乃议之。”
“淮海长鲸”是指自淮南寿阳造反的侯景,侯景虽死,“襄阳短狐”,也就是盘踞襄阳、投靠西魏的萧詧还没投降,所以关于即位的事情,尚需再议。
其实,挡在萧绎称帝道路上的障碍不只是一个萧詧。\s.h′u?q·u?n′d_n¢s..^c,o·m-首先说建康城里那位被侯景关起来的废帝萧栋,就是个麻烦。
王僧辩从江陵发兵的时候,曾经问萧绎:“平定了侯景之后,该如何对待嗣君(简文帝)?”
萧绎指示:“六门之内,自极兵威。”台城一共六大城门,萧绎明目张胆地叫王僧辩宣示军威,对任何于己不利的人,格杀勿论,何其狠毒!
王僧辩狡猾,听出了萧绎的弦外之音,回道:“讨伐侯景,自是臣的任务,至于成济干的事,请让别人去做。”像成济那样弑君的黑锅,他不背。
萧绎没法,就密令宣猛将军朱买臣,命他负责这个“脏活”。梁军到建康时,简文帝已死,萧栋和他的两个弟弟萧桥、萧樛还一直活着。三个人相互搀扶着出了密室,有人为他们去了枷锁。萧桥和萧樛都说:“今天可以免于横死了!”萧栋一脸愁容:“福祸难料,怕是不妙。”
果然,重获“自由”的萧栋兄弟路遇朱买臣。朱买臣招呼他们上船饮酒,酒席未尽便把三人统统沉入江底。萧栋没死在侯景之手,却等到亲叔祖(萧栋兄弟的父亲萧欢,是萧绎的侄子)将自己了帐,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痛哭。
萧绎先前在长沙杀了侄子萧誉;然后驱逐六哥萧纶,间接导致了萧纶被西魏大军击杀;眼下又一口气杀了三个侄孙,屠戮至亲,血债累累。但萧绎觉得不够,还得杀,因为就在侯景被灭的同时,他的八弟、武陵王萧纪已经自称皇帝,改元天正了。
萧纪在益州经营了十七年,内政外交搞得有声有色。益州包括今天四川和重庆的大部,自古号称天府之国,又地处长江上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经济政治重心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梁国至关重要。梁武帝把这块战略要地交给最小的儿子来防御,可谓委以重任。萧纪眼见东边大乱,无人有暇顾及巴蜀,便按捺不住勃勃野心,急不可待地在成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萧绎的大臣们见萧纪称帝了,再度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