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 第21章完结

第21章完结

(贺拔胜才略过人,到了五原后深受元渊器重,被任命为军主,之后因屡立战功又升为将军。-6?吆?看`书-枉? ¢庚^新·嶵~哙\宇文泰后来兴起,贺拔兄弟的这股军事力量极为关键。)

宇文肱父子在中山并没有过上几天和平的日子。

破六韩拔陵虽然被镇压了,但他的六镇军投降的仍有数十万。北魏把这些人重新安置到河北各州的军府,意思说,边境上我力所不逮了,那就移到我有能力控制的范围之内吧。

由于朝廷军征剿不力,各地的叛乱客观上迫使地方武装发挥作用,借机强大起来。(这跟秦末陈胜起义、汉末黄巾军大起义导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道理上如出一辙。中国历朝历代,凡定都北方的王朝一到末期,几乎都是因内乱一发而不可收,最终走向分崩离析、社会重组,典型的还有隋、唐、元、明、清;而定都南方的王朝一到末期,则几乎都是因敌国(或敌对势力)入侵而灭亡,典型的如之前的蜀汉、东吴之后的南陈、南宋、民国等等。)把投降的六镇军民(“降户”)放在边境地区,容易为那些准军阀所利用,确实不合适;但是摆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在王朝全盛时期或许是高招,现在却只可能是雪上加霜,北魏朝廷过分相信自己的军力和控制力了。`墈`书·屋+ -免!废+岳′犊/

元渊听说朝廷的决定,立即感叹道:“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而作。”他不由联想到了对十六国大乱具有重要影响的流民军队——乞活军,也预见到更大的祸乱即将降临,却只能发出无奈的哀鸣。

杜洛周和鲜于修礼以实际行动给了元渊一个肯定的答复。

杜洛周是出自柔玄镇的鲜卑人,杜是孝文帝时期改的单姓,鲜卑姓是“独孤浑”,南朝的史书里写作“吐斤”。鲜于修礼来自怀朔镇,地位更低。“鲜于”这个乍一看很鲜卑的姓,其实与鲜卑无关,他是十六国时期迁入华北的丁零族的后裔,与敕勒人倒攀得上近亲。

鲜于修礼在定州的左人城起兵,宇文肱父子赖以避乱的中山,正是定州的治所。.墈′书~君? *首,发,宇文肱的部众虽不是“降户”,却也被鲜于修礼一股脑地编入军中,攻打定州城。(在后期的起义队伍中,像高欢那样一心为折腾而来的是少数,像宇文肱父子这类明显无意造反的人,比例是相当大的。可见北魏朝廷对于由六镇涌入河北的大规模镇民,没能出台一套有效的抚恤和管制方案,以至民众无所适从,唯一的选择就是跟着军头上司混饭吃。反正已经天下大乱,死在战场上,总好过死在逃难中)

元渊镇压破六韩拔陵立了大功,在六镇降户中很有威慑力,本是对付鲜于修礼的最佳人选。北魏朝廷却对他怀有猜忌(从宣武帝到孝明帝内斗了好多年,宗室越是声望高,能力高,越是不敢重用),召他回洛阳,任命左卫将军杨津为北道大都督,前往支援。

杨津是孝文帝手下猛将杨播(参见《明主昏君》)的弟弟,风度颇似其兄。他听说定州告急,防备不力,便挥师入城据守。鲜于修礼的军队猛攻东门,打下了外城,内城中喧嚣一片,军心不安。杨津亲自大开内城城门,出击迎敌。外城的敌军始料不及,被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数百人。

宇文肱和次子宇文连,都死在了这场战役之中。宇文洛生、宇文泰两兄弟来不及擦去悲痛的泪水,就随大军南撤到了呼沱河畔(今河北正定一带)。

鲜于修礼的士气跌入低潮,北魏朝廷派扬州刺史长孙稚与河间王元琛北上,想来个彻底解决,哪知反倒给鲜于修礼的军队送上大礼。长孙稚和元琛有私人恩怨,不但不能安心合作,还互相掣肘。战场上长孙稚不想进攻,元琛不听,执意要打。两人的军队一支在前,一支在后,失去了呼应。长孙稚的军队在走到呼沱河北面的五鹿时被鲜于修礼拦腰截击,元琛也不回军相救,魏军大败。

鲜于修礼绝处逢生,触底反弹,势头更盛,麾下大军号称十万,超过了北面的杜洛周。这时,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内讧。鲜于修礼手下一名叫做元洪业的部将乘他不备,把他杀死,想挟众投降北魏,军中一时溃乱。另一名部将葛荣收拾部众,攻杀了元洪业,成为起义军新的首领。

葛荣是鲜卑人,本姓贺葛,以前在怀朔镇做过镇将,对于打仗的事儿懂的比只做过镇兵的鲜于修礼要多。(在这种乌合之众的军队里,有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