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平反昭雪工作开展的时候,还有一件小事,让高拱认定了徐阶就是自己的对头。·捖* - ′鰰~颤¨ .勉/费-阅,黩′
有一个言官叫胡应嘉的,他闲着没事儿,弹劾了高拱一下。
这个言官现象,我们现代人可能没什么感受,在古代那可是官场上一大文化现象。我们中国人喜欢说“文死谏,武死战”,那就是说文官要死于抗颜直谏,武将要战死沙场,那才是死得其所,算是有荣耀的事儿。这个“文死谏”的“谏”,就是说话,就是议论,不管你喜不喜欢听,我爱批评谁就批评谁。这又被历来看作是文人气节的一种表现,所以宋明以来,汉族知识分子就好斗嘴、就好党争,说起来都是打这个“文死谏”的根子来的。
在孔孟之道影响下,历代王朝还都对这一点要加以鼓励,所以明代的言官就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系统,叫六科给事中。他们可以“风闻言事”,就是没根据、没调查研究也可随便议论朝政、弹劾大臣,对于这一点,张居正也非常厌恶,所以他后来执政的时候,就不准这些言官说话,老是空议论,就干不成什么大事儿了。_求¨书+帮^ ?追-嶵*薪~章?洁\
这个胡应嘉是吏科给事中,专门可以就官员的作风、生活什么的发议论。有一次高拱在大内值班的时候,因为也没什么大事儿,就溜回家去搬家了。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说高拱因为一直没生儿子,溜回家是“植树造林”去了。
不管是为了什么,这事本来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可是胡应嘉知道了,就郑重地上了一本弹劾高拱,说他不配当内阁大臣。
这一下高拱鼻子都气歪了,但他确实值班时间溜回去了,所以他还不好说什么。隆庆当然不会因为这种事处罚他的老师,所以也就没什么下文。
但高拱心里头这口气蹩的难受啊,他就琢磨这个胡应嘉跟他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怎么会冲着他发难呢?
人就怕瞎琢磨,很多事本来很简单,自己关着门、捂着被子一琢磨,就变复杂了。!如^蚊,惘? !免`废/岳?独.这高拱在家琢磨了半天,突然琢磨出味道来了——这个胡应嘉跟徐阶可是同乡,会不会是徐阶指使的呢?
这种念头一出现,就压制不住了,高拱越想越觉的是这么回事儿。
没过多久,这个胡应嘉刚好也犯了错误,内阁要拟定处理意见,因为也不是什么大错误,所以徐阶就主张从轻处罚。但高拱不干,好不容易逮着个报复的机会,一定要主张从重处罚。结果徐阶作为首辅就很为难,其实他跟胡应嘉倒还真没有什么关系,但考虑到作为言官的给事中有很大的势力,所以他权衡了一下,还是较轻地处罚了。
这下高拱一看,好啊,胡应嘉果然是你徐阶的人,看来上次的事也是你徐阶背后主使的了。再加上徐阶拨乱反正,居然起用张居正都不用他,这下高拱的心头火腾地就烧起来了。他马上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徐阶。
你徐阶不是手下有言官吗?我高拱手下虽然不多,但还有一两个。你让人弹劾我,我也让人弹劾你!
于是高拱就指使手下一个叫齐康的言官来弹劾徐阶。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齐康被其他言官们痛骂不算,言官们又把矛头一齐指向了高拱,说他挟私怨报复胡应嘉,又莫须有地指使齐康攻击徐阶。这一下犯了众怒了,虽然有隆庆护着,高拱也不好意思在京城待了,于是提出辞职,回老家了。
可高拱虽然走了,言官们之间你骂我、我骂你的争吵还没断。到了第二年,徐阶也受不了了,还是有高拱一派的言官在攻击他啊,所以他想想自己年纪也大了,跟严嵩斗了十几年也算是看破红尘了,况且自己培养的接班人张居正也完全能挑大梁了,所以他激流勇退,提出辞职,彻底回家养老了。
徐阶辞职归隐是真,高拱辞职只不过是一时的隐忍罢了。
等到徐阶退了,高拱利用和内廷宦官的关系,以及他和隆庆的关系,没过多久,就回到京城,官复了原职。这时候老实巴交的李春芳是内阁首辅,他很清楚高拱与隆庆的关系,也很清楚高拱的野心与为人,所以不久之后也主动辞职了,把内阁首辅的位置交给了高拱。
契机
很多人认为,这下高拱回来了,就像那句气势汹汹的“我胡汉山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