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战国五大公知 > 第50章完结

第50章完结

当然还有个问题,既然提倡学习文武周公,为何不直称“先王”就好了?事实上荀老师也经常使用先王的概念,而含义跟“后王”一般看不出明显区别。^s^a?n?g_b/o\o+k!.`c?o·m?就好像“中国队大胜美国队”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虽然用了反义词,但意思是一样的。

那为何要发明“后王”这么一个怪怪的、容易引起误会的概念?

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因为战国以来,古代圣王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

孔子虽然也赞美尧舜禹,但最崇拜的是周公。墨家爱讲大禹,夏比周早;孟子言必称尧舜,又比禹早。庄子说话更加没谱,说说神农、黄帝是轻的,还扯出来很多不知道的怪名字。之后这股风愈刮愈烈,不但“圣王有百”了,而且一个比一个早。相形之下,西周开国的这几位,真成了圣王中的老疙瘩,再后也没有了。

整个时代的风气,都是信古崇古的。!g+u+g+e\y/u_e!d?u·.?c.o?m·荀老师如果宣称,“你们那些圣王都属捏造”,这话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他就发明了这么一个理论:不幸的社会也许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社会从来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说,燧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统统都是一样的。

既然都一样,而只有文武周公,我们掌握的材料最多,那当然就学他们,这就是所谓“法后王”——后王者,先王中最后的王也。如此一来,虽未贬低但却架空了对手的老招牌,堪称四两拨千斤的高招。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学者们多夸荀老师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发展进步的,其实这恰恰是荀老师最鄙视的历史观。他说: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荀子.非相》)

意思是:谁说古代和现代不一样,谁就是骗子;谁信古代和现代不一样,谁就是傻子。

当然,荀老师也没完全说实话(或者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假话)。~卡,卡^暁\税~王~ ¢埂/欣·蕞*全~崇法批儒的那些年,对荀老师的评价至少有一点是说得很准确的。

他对“礼”作了新的解释,主张地主阶级所有制,反对奴隶主贵族所有制……

“地主阶级”“奴隶主贵族”等术语,今天看来多少有些别扭。但荀老师用周礼这个旧瓶子,装了自己的新酒,是事实。

这件事,荀老师做得其实比较着行迹。中学里,我们都学过荀老师的《劝学》,荀老师告诫大家,学习要持之以恒,其实这只是文章的前半篇。后一半,荀老师则谈了具体应该学什么,他说: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故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

学习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正确的方法,是从读经开始,到学礼结束。《尚书》是政事的纪录,《诗经》是心声的皈依,《礼》则是法制的原则,条例的纲要,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礼,礼就是道德的终极标准啊。

显然,是把《礼》抬到经典中的最高。荀老师又有一句话,叫“隆礼义而杀《诗》”,更是明确把《诗》摆到了次要的位置上。

但我们知道,真要了解周朝的制度,其实《诗》都比《礼》要靠谱。

《尚书》里有大量古代的公文和公告,虽然其中假货很多,但也有不少确实是第一手资料。

《诗经》收录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的诗,里面关于西周的原始材料也很可观。

可是以《礼》为名的几部书,就非常可疑了。

后世所说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仪礼》《周礼》和《礼记》。荀子所见的关于《礼》的书,大约比较接近今天的《仪礼》,其中主要是春秋后期的材料。《周礼》虽然号称是周公的治国大典,但一般认为,是荀老师那个时代刚刚出现的一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