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谈思想,荀子的特点也很明显。\萝!拉\小_说~ _蕞·鑫¢漳?洁-庚!辛·哙^
第一,他活动范围特别大,去过的国家特别多。
周游列国,是孔子开的头。孔老师从鲁国出发,到过齐国,在卫国住了很久,还经过了宋、郑、陈、蔡等一系列小国,作短暂的停留。在黄河边,老人家隔着逝者如斯的滔滔河水,看了看对岸的晋国;南下,在楚国边境上,孔老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
基本上,孔老师的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山东、河南两个省。而他的步履之所至,目光之所及,也就是后来思想最活跃,学者辈出的地方。先秦诸子,尤其是荀子以前的诸子,绝大多数都是山东人和河南人。他们多半是爱跑动的人,但也只在山东、河南之间跑。
儒家弟子,不少去了孔子想去而没去成的晋国。但那不是因为他们往西跑得更远,而是晋国分裂成赵、魏、韩之后,势力东移了。子夏在魏国的西河地区教书,是在现今的河南长垣(钱穆的说法);孟子见梁惠王,地点是大梁,即今天的开封。他们都没到太行山以西。
墨子活动的区域,算是特别大的。¢幻·想\姬/ \已.发+布_罪?歆/璋.截¨他到过楚国的王都,这点孔老师比不了。但他在楚国待最久的地方是阳城,即今天的河南方城县。墨子的学生见过越王,不过这不意味着这孩子曾远赴浙江,而是当时越国已经把首都迁到了山东琅琊。越王想封给墨子土地五百里(大致在以前的吴国属地),也就是今天的苏南一带。墨子没同意,我低级趣味地想,嫌那里太偏远,可能也是一个附带原因。
今天一说楚国,大家都会想到湖北、湖南一带。其实河南南部,也是楚国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子、庄子,往往都被当作是楚文化的代表。老子是苦县人,庄子是蒙人,这两个地方到底是今天的哪里,有争议,但也都是河南人内部的争议。
战国七雄中,有三个国家在山东、河南没什么地盘。西方的秦国,北方的赵国和东北的燕国,这三国,原本都不出文化人,纯粹的文化人也基本不去,去的都是实践派和野心家。
但荀子,在这三个国家都待过。
第二,荀子本身是赵国人。
荀子之前,赵国没出过著名学者,与荀子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也只有一个慎到,一个公孙龙。/搜,嗖`小`税+徃? ?首^发/
荀子是赵国人,但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很成功。到齐襄王的时候,说他“最为老师”,也就是公认的前辈大师;“三为祭酒”,也就是多次被评为首席专家。
当时的学术界,齐国稷下堪称凤巢,赵国恐怕只能算鸡窝,荀子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男。
这对荀子看问题的视角肯定有影响。
这和一个在文化中心长大的孩子,忽然有一天登泰山而小天下,看到了前辈们看不见的落后地区,然后决定送戏下乡传播先进文化,是一回事。
但在比较落后的赵国长大,既看到学术最发达,思想最精致,却独独对山雨欲来的天下大势格外迟钝的齐国,也看到了野蛮落后,但强悍进取,所向无敌的秦国,那又是另一回事。
荀子在战国学术传统的庐山之外,他的心里,有自己的秤。
第三,荀子亲身经历的大事件之多,也不是孔孟可比。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乱世里,孔老师在世的七十多年(公元前551—前479年),其实算是个相对太平的岁月。当时天下最动乱的地方,一个是南方,楚吴越在争霸;一个在山西,晋国的六卿在夺权。这些都太遥远了,作为一个经常在河南溜达的山东人,孔老师是动乱的局外人。
至于鲁国、卫国的内政,脏事儿破事儿当然少不了。但总的说来,各个政治派别都还保持着较好的自我抑制力。斗归斗,但把政敌的肉体彻底消灭却很少被作为终极目标。正是在这样温和的环境里,孔老师才能从容品味时代的黑暗,追忆往昔的荣光。
孟子面对的现实(主要是前4世纪的中后期)就惨痛得多。尤其是孙膑围魏救赵的战术,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战争的手段可以如此流氓却又如此有效。马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41年,照一般算法,此时孟子刚过而立之年;马陵(今郯城县)与邹国(今邹城)同在山东省西南部,相距并不远,对这件事,孟老师想必印象深刻。
而被偷袭之后梁惠王的反应则体现了人为了复仇可以有多么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