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 > 第142章完结

第142章完结

次日,也就是十月丁丑,惠帝又下诏命令成都王作为刘乔的援军,据守河桥保卫洛阳;惠帝意识到刘乔的官衔不高,不够指挥如此多军队,于是给刘乔升官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如~雯!徃_ -嶵-辛+漳+劫?庚-欣¢快.

这两道诏书的效果大打折扣,荆州都督刘弘与扬州都督刘准都对出兵的命令置若罔闻,唯一有实际行动的是宛城的彭城王。

彭城王与刘乔会师,一同进攻范阳王,范阳王遭遇大败,与刘舆一起弃军北逃,一直逃出豫州,逃过黄河逃到冀州境内。刘舆的弟弟刘琨当时是范阳王司马,去向汝南太守杜育搬救兵,返回途中听闻范阳王军败,于是也弃军北逃,刘琨的父亲刘蕃逃得慢,成了刘乔的俘虏。

几乎与此同时,萧县又传来捷报,刘祐大破东海王、陈敏联军,东海王退回徐州,陈敏退守扬州历阳——看中原大乱的陈敏此时已经萌生逆心,一个月之后,他就在江南造反了。

张方十万大军驻扎在霸上尚未出关,关外局势就已经逆转,捷报接踵而来,乐得河间王信心盲目膨胀,又生出执政当权的野心。′6?邀~墈,书!枉? ^已¢发?布?罪*薪+漳¢截~

河间王正摩拳擦掌,荆州都督刘弘上了一份扫人兴的奏折,内容是国家如今内忧外患,希望各路诸侯以大局为重罢兵言和。

刘弘说:“如今边陲无兵把守,国家军队都被调到中原来打内战。各位股肱大臣不知大体,意气用事,相互仇杀,流毒越来越深,危害越来越大。万一此时散居边境的蛮夷乘虚而入,那我们就如同‘卞庄刺虎’故事中自相残杀的老虎一样,自己将自己送入了虎口。微臣恳请陛下快快下旨,诏令河间王、东海王罢兵言和,守土保境,抵御外敌。

“近几年以来兵戈纷乱,各藩镇之间猜忌不断,从而引发战争不断,诸王合纵连衡,结党相构,灾难殃及许多宗室成员,使朝廷的威信荡然无存。如今诸王权柄凌驾于朝廷之上,朝廷已经无力裁断诸王是忠是佞,忠佞的标准堕落为成王败寇,那些权臣得势之时都被誉为忠臣,失势之后马上被指为佞贼,朝暮之间即有反覆,然后彼此指责,相互攻伐。\3+叭?墈\书·蛧/ ^最¢芯?彰-结~哽\薪`筷,有史以来,论骨肉之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惨烈的,令臣十分痛心。”

刘弘此言可谓浊世清音,这个睿智的老人已经看出乱世的症结根本不在于臣子的忠诚与否,而在于朝廷权威的缺失,政治话语权已被军阀掌握,造成“今夕为忠,明旦为逆”忠奸难辨的原因就是臣子威权太重,“权柄隆于朝廷,逆顺效于成败”,朝廷无法进行约束。

因此刘弘要求兵戎相见的各镇都督退兵回镇,从此服从中枢命令,刘弘提议“自今以后,其有不被诏书擅兴兵马者,天下共伐之”。

当时天下汹汹,众人都在声嘶力竭标榜自己忠君爱国,指责对手心怀叵测,而实际上呢?鱼龙混杂。范阳王、东海王、河间王、成都王、王浚本质上是一丘之貉,打着惠帝的幌子争权夺利;刘琨、苟晞等人日后虽然成为国家的柱木,抵抗外敌流芳青史,但在内战中的角色也不过是一姓家奴,并不光彩;再如刘乔,算是忠诚耿直的,却也意气用事。

在江河日下大厦将倾的时刻,唯有刘弘一人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与克制,一直在尽力斡旋局面。

早在刘乔起兵之时,刘弘就写信给刘乔劝他忍让,他说:“范阳王擅自取代明使君(指刘乔)做豫州刺史,这是他不对,不过明使君反应如此激烈竟然刀兵相向,也不对。正所谓疏不间亲,范阳王姓司马,是国姓,而明使君只是庶姓臣子。

“明使君是王佐之才,大肚能容。廉颇蔺相如只是区区战国武将,尚且为了国家舍弃个人恩怨,何况明使君这样的贤人呢?请忍下这一时之气吧。如今天下纷乱,陛下流亡在外,正是忠臣义士同心戮力之时,我愿与明使君共同拥戴盟主(指东海王),扫除凶寇,解救苍生于倒悬,奉迎陛下回鸾。

“我与明使君相交相知,情谊不比寻常,所以我披露丹诚,言无不尽。春秋时期,诸侯间先交战、后和亲,司空见惯,所以请明使君不要有后顾之忧,不要担心范阳王等人记仇。范阳王必定会悔恨前日所为,而与明使君和好如初。”

与此同时,刘弘又写信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