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江南士族与西晋朝廷相互对立猜忌,但在对待石冰叛乱的问题上,两者却保持了一致的立场。/齐\盛.暁*税·枉? ¨嶵*新·漳_结-哽*新?哙·江南士族固然不愿意臣服于北方“伧鬼”,但是他们也不能容忍一个流寇成为江南的新主人,何况这个流寇根本不成大气,无法给江南带来安宁与秩序,只会使江南生灵涂炭。
于是就有义兴周氏、吴国顾氏、会稽贺氏等江南望族,率领着部典抵抗石冰。这次抵抗运动的谋主是义兴人周玘,周玘的父亲就是史上有名的回头浪子周处,周处后来出仕,在关中征讨齐万年的时候战死沙场,是晋朝的忠臣。据说周玘“强毅沈断有父风”,此前他“闭门洁己,不妄交游”,多次推迟官爵一直在家乡隐居,后来被推举为秀才,授予议郎职位。
石冰占领扬州,周玘秘密接洽前南平内史王矩,共同推举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太安二年十二月,周玘起兵斩杀石冰所任命的吴兴太守区山。石冰派遣其部将羌毒带领一支数万人的大军去攻打周玘,不料周玘实在骁勇,聚集的军队实力强大,反而击溃石冰军,临阵斩杀羌毒。*秒+蟑,结~暁\税_旺~ `已_发~布′蕞¨歆`蟑,結·于是会稽贺循、广陵华潭、丹阳葛洪、甘卓等江东士人纷纷起兵响应,驱逐石冰的官吏。
周玘在东晋之前立有“三定江南”的功勋,威名远扬,以致于后来晋元帝明知他想谋反,也不得不假于颜色,平定石冰就是其中的“一定江南”(“二定江南”是平定陈敏叛乱,“三定江南”是平定钱叛乱。周玘后来自己也想谋反,没有成功。周玘和他的兄弟周札、儿子周勰是东晋初政坛的风云人物,这是后话,此处不禀)。
几乎与周玘等人同时,西晋政府军也展开反击。当时石冰亲自领兵攻打寿春,寿春是扬州都督刘准的治所,广陵度支陈敏主动请缨,他对刘准说:“这些叛军本是逃避戍役的百姓,被逼成贼。他们只是易于击溃的乌合之众,我率领漕运兵出击,再请明公给予支援,必能破贼。_如/闻′王^ \更~辛¢醉~全`”
刘准一听很高兴,于是给陈敏增加兵马。陈敏麾下原本有大量漕运兵,当下合兵出击。石冰的军队果然只是乌合之众,人数虽多却战斗力有限,一遇正规军就抵抗不住。陈敏与石冰交战数十次,每战皆胜,石冰从寿春前线往回逃,陈敏一路追着他打。
第二年(公元304年)三月,陈敏攻克建邺,将石冰驱逐出扬州。石冰走投无路,到徐州投奔封云,陈敏趁胜追到徐州。最后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封云的部将张统斩杀封云,向陈敏投降。
徐、扬两州叛乱被平定了,只是那时的中原又已经是乱得不可开交。
徐、扬两州局势日后另有波折,平定石冰之乱的功臣陈敏通过此次事件,看穿了朝廷的虚弱本质,他的野心得到部分江南士族的鼓励,于是又在江南树起了反旗。但是很快,陈敏就被另一部分江南士族舍弃,兵败身亡。随后,洛阳派来了琅琊王司马睿,揭开东晋历史的序幕。
太安二年七月,正是刘弘、刘乔与张昌大玩猫鼠游戏的时候,远在邺城的成都王突然上书洛阳,请求去荆州助剿。
这个请求太光明正大了,长沙王找不到不准许的理由,因为无论于公于私,成都王都应该出现在长江中游的战场上。
于公,成都王是“大将军”,都督着“中外诸军事”,保卫王朝疆土是他不容推卸的职责;
于私,荆州有成都王的封邑。成都王的封邑原本在蜀中成都郡,蜀乱之后成都国沉陷,惠帝在荆州南郡割出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又另立丰都县,合此四县设立新的成都国,以华容县为都(荆州长沙郡也有长沙王的封邑,张昌一造反,把这两个王爷的地盘都抢了)。
但是,如果把成都王的主动请缨理解为忠君爱国,又未免失之天真。成都王经不起这么一问:倘若果真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何在五月份张昌气焰正炽的时候毫无作为?论距离,长安离荆州不比邺城近,刘沈在河间王掣肘之下,尚且试图带雍州兵出关,成都王在邺城唯我独尊,为什么当时按兵不动,偏要等新野王死后才突然良心发现,跑去要替新野王复仇呢?
在长沙王心中,他未必愿意成都王到荆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