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中国农历大年三十,法国舰队旗舰“巴雅”的两艘蒸汽舢板被改装成杆雷艇,各加装一支德门伊式雷杆,配套一枚1878型的电发杆雷,雷体内填充13公斤棉火药。`卡^卡+晓-说-蛧· ~勉_费\岳′犊′晚上11时过后,两艘杆雷艇分别由“巴雅”的大副格尔敦上尉和鱼雷军官杜波克上尉指挥,趁着夜幕,潜入石浦湾。
凌晨时分,杜波克指挥的杆雷艇在距“驭远”200米时,将杆雷的激发电源接通,加足马力冲向“驭远”。尽管是农历大年的深夜,身处在险境中的“驭远”保持着高度警惕,法国杆雷艇轮机加速的声音立刻使舰上的官兵惊觉,很快哈乞开司机关炮对着声音传来的方向高速射击起来。然而一切都太晚了,随着法国杆雷艇上雷杆的前出,一声巨响从“驭远”舰体中后部传出,船舱内立刻进水。和马江海战用杆雷艇偷袭“福星”后的情况十分相似,进攻“驭远”成功后,法国杆雷艇的雷杆竟然插在“驭远”的舰体上无法自拔,“驭远”舰上开始有水兵拿着步枪向杆雷艇射击,甚至有人准备跳上艇搏斗。¨秒¨蟑\結+小,税+枉_ ^唔?错/内\容?最后法国人手忙脚乱把雷杆弄断,才脱离险境。法方攻击“驭远”所付出的代价是,被击毙了一名士兵。
突然遭偷袭受创的“驭远”,立刻在黑夜里打开它的炮门,向四外猛烈射击,不远处的“澄庆”舰很快也开始了射击。在他们看来,杆雷艇偷袭只是法国军舰大举入侵的前奏,漆黑的夜幕里肯定隐藏着来袭的法舰。令人异常痛惜的是,法国杆雷艇全身而退,只剩下港里“澄庆”和“驭远”在不辨敌我自相残杀……
美术作品:石浦之夜的混战。创作:海军史研究会顾伟欣。
第二天清晨,法国人惊讶地发现,石浦港里“澄庆”舰已经完全沉没,中杆雷重创的“驭远”坐沉在港中。/咸.鱼+看*书- ~追+罪-薪′蟑*踕_事后,“驭远”管带金荣、“澄庆”管带蒋超英被判将舰上火炮打捞后,革职发往军台。二舰的现场指挥帮办营务处丁华荣,因为在军舰沉没后前往镇海,参加了镇海保卫战,而免于处罚。(9)
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19日,上海打捞工程局第三工程队,在浙江象山县石浦镇天妃宫西侧水域,打捞到一条沉船,经确认就是“驭远”舰。“(舰体)有的甚至已被炸到船底转圆处的近尾部,有的还炸至龙骨右舷(下风边),旁尚存2-3公尺。炉子已拿掉,元宝座尚在;主机间仅存底座;地轴弄已炸碎,地轴尚在;车叶两瓣已炸掉。”(10)
巩金瓯
“海安”级军舰创造了当时中国自制大型军舰的记录,甚至体量规模超过后来很多进口军舰。四射的荣耀光芒尚未展露太久,朝野即有人对这艘军舰的价值提出质疑。
包括李鸿章、沈葆桢在内的很多洋务大臣,认为江南制造局建造大型军舰应该到此为止,理由主要集中在军舰的定位问题上。当时南洋的蒸汽化军舰,主要的任务是长江和海口的巡防、运输、通信,但是“海安”级军舰吃水过深,根本不能胜任。这种船型稍旧的大军舰,即无法出海与西方列强的新锐主力舰一决胜负,又不能退入长江内河,自由机动,遂行守口任务。而且,建造一艘这种军舰的经费,可以造出三四艘小型军舰,对蒸汽军舰数量十分单薄的长江口海防而言,显得极不经济划算。经过一番商议,清政府最终批准自“海安”之后,江南制造局不再建造大型军舰,专造小船。
19世纪60年代末,设计思想前卫的伦道尔式炮艇开始登上世界海军舞台。这种体格小巧,但主炮威力惊人的廉价军舰,在当时的中国被认为是一种性价比异常出色的利器。看着福建船政与北洋海防首开先河,江南制造局对当时被称作蚊子船的迷你军舰发生了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