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伏波”的有惊无险不同,另外两艘船政军舰就没有如此幸运。+x\d·w¨x.t^x,t¨.`c?o-m,
9月26日,运送唐定奎部淮军在台湾登陆后不久,29日“伏波”级改造商船“大雅”在台南安平港突遭台风,管驾罗昌智适有事上岸不在舰上,处于锚泊状态的“大雅”舰规避不及在狂风恶浪中不幸沉没,“十九日郡城狂飙骤起,屋瓦皆飞,‘大雅’罗昌智管带官在岸上不及开,浪淹于安平”。事后经过抢救,共救出船员59人,另有6人自行凫水脱险,10人不幸遇难。这艘船从竣工至沉没还不及半年,至为可惜。(27)
与此几乎同时,和“济安”舰一起停泊在台南旗后(位于高雄湾入口处)的“安澜”舰也在这次台风中不幸遇难沉没,这艘装备了船政局创制的第一台蒸汽机的国造军舰,就此与国永别。沈葆桢最初以为“安澜”沉没原因是锅炉炸裂,后经仔细查明,“安澜”当时遭遇大风恶浪,舰体被推涌搁浅遇难。?萝?拉\小/税~ -首¨发¢幸亏管带吕文经处置妥当,仅有一名水兵罹难。万幸的是,当时与“安澜”同时停泊在旗后的“济安”舰没有受损。(28)
海难发生后,沈葆桢即组织相关人员设法打捞二舰。经过勘查,二舰的舰体都已严重损坏,整体打捞的可能微乎其微,于是又设法打捞蒸汽机。经过一番努力,亦无从入手。惟有的成果是将“安澜”的舰炮如数打捞出水。当时沈葆桢为了巩固台湾陆防,筹划在一些要地修建炮台,苦于火炮难得,“安澜”舰幸存的七门舰炮遂就近由“琛航”舰运至旗后炮台工地,由登陆台湾不久的唐定奎部淮军负责修建炮台,(29)“台南旗后海口,峭壁洪流,洵称天险。前经夏献纶履勘会商淮军统领唐定奎,凿山垒土,建炮台六座以固海防”。炮台入口处题写有“威震天南”四字,屹立在旗后炮台上的七门“安澜”舰钢炮,成了“安澜”最后的遗存。中法、甲午战争中,旗后炮台均曾作为抵御外敌的重要国防工事。
“安澜”、“大雅”就此成了“伏波”级中最先退场的两艘军舰,关于她们沉没的原因,史籍中语焉不详。?微~趣~暁.说- +追′醉*欣`蟑?节?注意到1874年发生的几次台风都相当暴烈,以及“安澜”、“大雅”当时刚好运载淮军登陆完毕,沉没地点就在淮军上岸处等迹象,这两艘军舰很可能是遇到突如其来的台风,在锚地抗风时不幸沉没的。悲剧发生后,“大雅”舰管驾罗昌智被免去职务,“安澜”舰管带吕文经因为素有声誉,曾被英国驻台湾领事评价为“著名而受尊敬的船长”,加之在台湾事件中有一些出色表现,经沈葆桢奏请而免于处分。
马江惊变
台湾事件平息后,清政府深感海上压力,在全国高层官场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大型的海防政策讨论,史称海防大筹议。这次讨论中,李鸿章、沈葆桢等都提出中国必须购买铁甲舰的主张,同时对于加强学堂教育、预储大型军舰管驾人才,经李鸿章、沈葆桢共同推进,实施了船政学堂学生出国留学计划。
1877年3月31日,船政第一批留学生刘步蟾等在洋监督日意格、华监督李凤苞领队下,乘船从马尾出发。罗星塔倒影中,负责运送学生们的“伏波”级军舰“济安”号汽笛长鸣,载运着这些中国海防的种子走向大海。天意巧合的是,“济安”的名字恰好正是这批学子未来重任的最好概括。
时间转瞬,七年之后,因为长期在越南主权问题上的争执、冲突,中法之间酿成大战。虽经和谈折冲,然而突发的观音桥事件又使中方局势进一步恶化。法国遂决定以远东舰队袭取中国东南沿海的口岸重镇,以此威逼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