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永保”
至“济安”舰下水,船政一共拥有了四艘“伏波”级军舰。′鸿¨特?晓-税`惘′ ~罪′薪_漳·结?埂¨新?快-尽管依旧存在兵商并用船不可避免的缺陷,但由于这级军舰的火力较“万年清”、“湄云”都更为凶猛,且尺度合宜,在当时中国所建造的军舰中,已经属于是新锐形式,即使与同时代西方的蒸汽炮舰相比,也并不逊色。因而自首舰“伏波”问世开始,“伏波”级150马力炮舰立刻成了各省争先请求调拨的热门军舰。
广东濒临大海,当时广东水师虽然通过外购等方式装备了一批武装轮船,但吨位普遍偏小,无力远涉重洋,尤其是风大浪恶的越南沿海,以及海南岛乃至更远的南洋。船政军舰调拨制度实施后,两广总督瑞麟即将广东洋面捕盗急需大型军舰的情形上奏,“惟钦州一带,毗连越南所属狗头山等处,洋面向为盗匪渊薮,该处海港辽阔,风滔不测,巡洋师船颇难驻泊,必须大号轮船方足御风涛之险,而收缉捕之效”,要求调拨船政新造的“伏波”舰归广东差遣。*兰!兰¢闻-穴- /首+发?“现闻闽省造成之‘伏波’轮船一号,长约三十余丈,与粤省所置轮船形制较巨,以之驶巡洋面,最为稳妥,应即咨拨此号轮船来粤,俾资巡缉,并节闽省薪粮之需。”(11)
议上后即得到批准,1872年4月17日军机处下令将“伏波”调往广东。但是很快横生枝节。船政原本调拨浙江的“湄云”舰因在宁波与绿营水师不睦,浙江巡抚杨昌浚将其退回,也要求另调换成“伏波”舰。本着先照顾“老客户”的考虑,清廷批准浙江省先将“伏波”领走,由曾任“万年清”管带的浙江宁波人贝锦泉带往宁波。老乡见老乡,自然就占了乡情优势,大大杜绝了各地水兵因籍贯矛盾而引发冲突的风险。当年直隶灾荒,为了散发春赈,清廷中央急需从南方运输一批大米到天津。“万年清”舰体过长且吃水太深无法直驶入大沽,“湄云”级军舰又没有多少载货能力,于是清廷又借用“伏波”至上海装运直隶采买的四万石大米开赴天津赈灾,事毕后仍然返还浙江。^看^书′屋~暁′说*网· /埂′薪+醉_全?(12)
眼巴巴等着“伏波”到来的广东看到军舰被浙江分走,自然非常不快。然而塞翁失马,错过了“伏波”,广东却领到了新造的“安澜”。1872年6月,由补用都司吕文经管驾,“伏波”级的二号舰“安澜”鼓轮南下,加入到了广东的海防事业中。(13)
1974年1月《Warship International》杂志上关于吕文经的内容。
吕文经,字纬堂,福建厦门同安人。以往对他的早年情况只知是行伍出身,虽然民国海军档案中曾称其为留美出身,但是语焉不详,让人无法确认这种说法的真实性。(14)近年,经海外著名海军史专家马幼垣先生提示,笔者在1974年1月号的Warship International杂志上找到了足以解开吕文经身世之谜的重要史料。
美国海军史学者Stephen S·Roberts在这期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近代海军的文章,长文末尾非常特别地引用了一段源自其曾祖父的回忆史料。这段内容的标题就叫作Captain Lew Buah(吕文经)。Stephen S·Roberts的曾祖父早年在中国张家口的一座教堂担任牧师,1886年与当时正充军在那里的吕文经相识。因对吕文经一口流利的英语发生兴趣,遂经过交谈逐渐了解了其生平。吕文经告诉他,自己幼年家境贫寒,依靠母亲在家制作一些吃食,由父亲走街串巷贩卖来维持家计,父亲上街时经常把他放在食摊一头的筐里挑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原英国驻厦门领事李太郭(Gee Trads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