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伏波”
1870年6月12日,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清廷,报告第三号轮船“福星”舰成功下水,同时提及继“万年清”之后船政的又一艘150马力炮舰已经开工建造,并已为其预先定名“伏波”。*d?u/a.n_q¢i/n-g-s_i_.¨n`e¨t.(2)
这艘名字十分威武的新150马力炮舰在船政制造的军舰序列中排列为第四号轮船,以船政五年计划的最初方案,150马力、80马力两种军舰其实都各只是选择一种舰型进行建造。如此,新造的150马力炮舰应当还是沿用第一艘150马力军舰“万年清”的设计方案。但是通过“万年清”造成后开赴天津汇报的实践发现,如果新造的军舰仍然还要用于运输的话,舰身过长、吃水过深将不利于直接驶入内河驳运。于是在第四号轮船开工之前,沈葆桢即提出应就这一问题对设计加以针对性修改调整。
船政第二代150马力炮舰“伏波”号。
据此,船政的洋员、学生在第一号轮船“万年清”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创制了新的150马力军舰方案。*0~d^i*a′n′k-a?n¨s¢h_u′.?c\o!m·如果单单从参数看,修改主要是在“万年清”的基础上缩减了军舰的长度,为了不影响载货,舰宽则适当加大。经过这样设计出来的“伏波”舰,似乎可以认为是“万年清”的改进型。然而实际上,新的150马力轮船“伏波”不仅仅是做了尺度的调整,其设计的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万年清”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属于船政的洋员和中方技术人员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万年清”和“湄云”两级军舰的设计特点而创造出的全新舰型。
“伏波”舰依旧是全木质炮舰舰型,排水量1258吨,主甲板以下的舰体部分外观上和“万年清”非常相似,舰体全长(不含舰首斜桅)69.6米,水线长60.96米,比“万年清”缩短了将近7米,舰宽则比“万年清”加宽了2米左右,达到11.2米。军舰吃水3.51米,舱深5.28米。(3)作为和“万年清”一样同时还兼顾着运输功能的军舰,“伏波”舰上也设计有货舱。*0~d^i*a′n′k-a?n¨s¢h_u′.?c\o!m·令人称奇的是,这艘尺度比“万年清”小的军舰,货舱的容量居然提升到了560吨,远远超过初造时的“万年清”。载货容量的增加,一方面显然是通过加大舰宽所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舰内的其他舱室势必受到了压缩,可以想见舰内的拥挤情形。
船政五年计划载明最先两艘建造的150马力军舰均采用进口轮机,因而“伏波”舰的动力系统和“万年清”几乎如出一辙,装备了和“万年清”同型号的二汽缸往复式蒸汽机,是当初德克碑、日意格从欧洲进口的两套之一,功率虚数150马力,实数600马力。配套使用两座背靠背安装的进口方形低压燃煤锅炉,单轴单桨推进,设计航速与“万年清”相同,也是10节。
主甲板之上,“伏波”舰的舱面建筑和武备配置方式,已完全脱离了“万年清”的影子,反而与80马力炮舰“湄云”级军舰非常相似。“伏波”的桅杆从“万年清”的三根减少至类似“湄云”的两根,前后桅上都带有三根横桁,以便张挂风帆。两根桅杆之间,在主甲板中部安排烟囱、风筒、机舱棚以及飞桥建筑。“伏波”舰的飞桥与烟囱、机舱棚建筑和“湄云”级军舰一样都衔接得非常紧凑,另外为了方便倾倒煤渣,在大风筒两侧的舷外各紧贴着一个类似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