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初左宗棠的设计,船政造出的舰船并没有专项的维持经费,船舶的维护、舰上人员薪饷都要依靠去装载商货来赚钱维持。?白.马`书+院- ?首?发!当“万年清”已经造成之刻,左宗棠这一创想被发现实际是无从操作的,船政不可能花费专门的精力去招商揽活,而用这么一艘船去参与商运竞争,与那些成规模的外国船运公司相比,显得势单力薄。即使获利,而要用此维持一艘事实上的军舰,也极为艰难。然而船政的经费开支早在左宗棠在任时就已限定,沈葆桢只能另辟蹊径,与此时的闽浙总督英桂、福建巡抚卞宝第协商从福建省的财政收入中筹措,百方设法,最后决定从鸦片税中提取,作为养船经费。(38)
依靠这笔收入维持,“万年清”以及船政后续建造的几艘军舰,都留归船政差遣,沈葆桢还上奏将这些舰船编练成舰队加以训练,由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兼任船政轮船统领,即船政舰队统领。(39)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自造舰只的日益增多,仅靠鸦片税也以无法维持军舰的日常费用,一项颇具特色的轮船调拨制度应时而生。
为解船政养船经费无着的燃眉之急,1871年首开将“湄云”舰调拨浙江的先例后,清政府下旨谕示各沿海省份拨用船政建造的舰只,“与其借资外洋,徒增耗费,曷若拨用闽厂船只,既可省就地购买之费,兼可节省闽局薪粮之需,且不致以有用之船置之无用之地”(40)。+j-i/n·c?h_e.n^g*h,b·g\c′.\c*o^m!按照清政府的这项独特的制度,各沿海省份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拨船申请,所拨船只主要用于该省的通商口岸公务,执行口岸的防御、通信、运输等任务,实际上这些船只成了各口岸的公务军舰。调拨时各省不用花费一分钱,只要承担这些军舰调拨后的养船经费即可,但是各省拥有的只是这些船只的暂时使用权,一旦海疆有事,船政可以将这些船只全数召回,编入船政舰队统一使用。
由于南洋已经有江南制造局建造的船只可使用,所以事实上从船政调拨船只的主要是直隶、山东、两广。清廷的政策下达后,各省很快遵照执行,船政造成的军舰陆续被认领。山东巡抚丁宝桢看中了船政的第五号轮船“安澜”,但是两广总督瑞麟抢先一步,已经将“安澜”认走,船政答应将正在建造的第八号轮船“飞云”留给山东,此前先将“万年清”调往山东听用。当时各省督抚都瞄准了船政的新造轮船,惟新船而争之,对第一号轮船“万年清”,丁宝桢想当然地认为太旧,宁可多等两个月,也要新船,于是“万年清”依旧留在船政使用。^欣¨捖`夲*鉮?戦\ /更`鑫`最^全~(41)
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挑起台湾事件,船政大臣沈葆桢受命率船政舰队渡海抗衡,往来于海峡两岸以及福州与直隶间的航路上就有“万年清”奔走的身影,不过“万年清”所扮演的只是运输、通报舰角色。1876年初,新任船政大臣丁日昌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船政军舰演习,原先派往各处的船政造轮船均调回参演。经过考核,“万年清”舰在枪炮、帆缆科目上名列前茅。(42)
仿佛是与山东有缘分一般,原由山东调拨驻防烟台的船政军舰“飞云”南下参演后,又顺道进厂大修维护。经丁日昌与时任山东巡抚周恒祺协商,为补山东海防空缺,“万年清”被调往山东烟台替代使用,烟台山下、芝罘岛旁出现了“万年清”的身影。当年末“万年清”完成任务后仍回到船政,此后作为船政舰队的一员,一直投用于台澎巡防、运输、联络。(43)
星陨吴淞
1881年11月9日,时任船政大臣黎兆棠上奏报告船政第二十四号军舰,铁胁木壳巡洋舰“开济”号开工。非常巧合的是,在报告船政的技术再次飞跃时,同时提交了一份对船政元老“万年清”的改造方案。
与当初全由法国人设计不同,此时的船政无论是舰船设计,还是施工指导,已经完全由中国人担当。留学回国的工程师们决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