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陈列展出的“万年清”军舰模型,由笔者考证监制,李民先生制作。^w\a.n\o¨p+e~n¨.?c-o!m!
根据后来航试时测得的数据,“万年清”在全速时螺旋桨每小时转动约4680转,逆风逆潮时航速10节左右,乘风乘潮时航速14节左右,取风平浪静时的速度,“万年清”的航速为12节,西方资料上出现的10节航速记载,可能属于设计航速。(23)由此可以看到,“万年清”的航速大大超过母型La Motte-Picquet级的7.9节。
“万年清”军舰从外观上看很大程度还保留着风帆军舰的特点,船首装有斜桅,主甲板上分布着三根略微向后倾斜的主桅(其中前桅带有横桁,中、后桅只有斜桁),必要时可以挂起风帆航行。“万年清”的露天甲板上建筑非常简单,中桅前方是机舱棚和烟囱、风筒,对应的锅炉、蒸汽机就在其下方的舰体内,烟囱之前不远是全舰的指挥中心——横跨两舷飞桥,上面装有标准罗经,两翼安装航行灯,飞桥之下是一间木制的操舵室,并没有后来军舰上必备的装甲司令塔。`卡^卡+晓-说-蛧· ~勉_费\岳′犊′作为那个时代军舰的通例,除了操舵室里的主液压舵轮外,“万年清”后桅之前还有一套备用的人力舵轮,因为军舰吨位较小,推测配备的是双联舵轮。在烟囱、飞桥建筑的前后,甲板上可以看到分布着两组巨大的货舱盖,货舱容量为260吨。(24)机舱、货舱几乎占据了“万年清”舰内三分之二的空间,在剩余的舰首甲板下是锚链舱、厕所、水兵舱等舱室,舰尾剩余的空间则全部是军官生活区。
日本第一艘自造近代化军舰“清辉”号的模型,可以看到外形与“万年清”十分相似。
作为一艘炮舰,“万年清”自然装备了武力。从侧舷看,“万年清”军舰每舷开有五个炮门,理论上最多可以安装十门火炮,根据后来的记述,“万年清”下水初期只布置了六门火炮。关于火炮的型号记载比较混乱,有前膛、后膛以及六门炮并非同一型号等多种说法。-咸^鱼?墈-书. ·庚_辛·嶵*全·(25)由于炮门非常狭窄,火炮的射界调整余地很小。
“万年清”外观的重要特征还包括它的涂装。从现存的舆图分析,当时使用的是非常漂亮的法式涂装。舰体全部涂刷成天蓝色,由于船体是木制,为了让水下部分耐腐蚀,水线下的船体用铜皮包裹,因而水线下的颜色是铜色。这种优美的涂装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犹如突然而降的天马一般,令人不禁赞叹。虽然“万年清”是一艘军舰,但是修长的舰体、华丽的涂装,使这条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十分美观。
与中国的福建船政类似,当时东瀛岛国日本发展自己的舰船建造工业同样也是在法国技术的支持下。在“万年清”问世多年之后,1876年6月21日,日本横须贺造船所下水了一艘与“万年清”非常相像的军舰——炮舰“清辉”。这艘也是在法国工程师指导下完成的军舰,排水量897吨、长63.1米、宽9.1米、吃水3.9米,装备一台蒸汽机,单轴推进,功率443马力,航速9.6节。(26)可以看到“清辉”舰长不及“万年清”,宽度却大于“万年清”,长宽比上显然不如“万年清”更适宜快速航行。此外,“清辉”的主机功率不及“万年清”,航速也低。与这艘比“万年清”迟到了几乎六年的军舰相比,就能看到船政建船最初的技术起点,在这一刻,中日两国的近代蒸汽舰船建造水平处在同一道起跑线上。
北调南差
“万年清”舰下水后停泊在船政附近的江边,进行舾装工作。船政大臣沈葆桢考虑到“新船如生马,非衔辔均调不相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