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赵烈文:《能静居日记》。/秒/璋!结/暁!税′徃, ^追′罪!薪¨璋^踕*关于沈葆桢与曾氏的矛盾,目前以庞百腾论说较详,见所著《沈葆桢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7页。
(13)关于福建船政早期应该称为船政而不能称为船政局的观点见陈道章:《船政研究文集》,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61页。
(14)《左宗棠全集》3,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35页。
(15)《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6)《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6页。
(17)《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页。
(18)《左宗棠全集》3,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35页。
(19)德克碑、日意格活动的日期、情况,见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1-63页。~如^蚊^王? ~已?发¨布?最^薪/蟑*洁-另,法国学者巴斯蒂(Marianne Bastid)的论文“福州船政局的技术引进”对此也有述及,见《船政研究集粹》,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编印,第104-117页。
(20)《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1)《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5页。
(22)《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2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页。有关吴棠与船政的矛盾,详细论说见[美]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183页。
横空出世——“万年清”级炮舰
第一号轮船建造
1867年11月7日,比洋员监督日意格晚到了一个月,从法国雇佣的第二批洋员抵达马尾。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与上一批不一样的是,这次到来的洋员人数虽然只有四人,但都属于高级职员,其中尤以原法国罗什福尔船厂的工程师达士博(Trasbot)最为重要。这位法国人实际上是船政拥有的第一位真正的造船专家,也是船政第一位总工程师,对船政的早期设厂、造船均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1)
船政洋员的办公场所
达士博到任后立刻为营造第一号轮船开始忙碌,在厂区江边搭建起临时的板棚,将从法国带来的船政第一号轮船图纸按照1∶1比例放样绘制到地板上。达士博手把手向中国工人讲解,日意格则当起了法文翻译,不厌其烦地向中国工人说明安装方法,“分行布线,细如茧丝,凡船身所有斗榫衔接处莫不有图,各不相混,曲直、尺寸志以洋字,令中国木匠一一辨识,俾按图仿造,可以不烦言而解”(2)。由于当时第一号轮船的材料几乎都是在国外制造成型后运来中国的,因而达士博实际是在指导工人们如何组装。
正在搭建肋骨的第一号轮船。从简陋的船台、板屋建筑,可以看到船政创始时的艰辛,体会其成功的来之不易。
建造轮船所需的船台也很快开始搭建,工人们用原始的打桩方法,站在云梯上,数十人奋力拽动七百斤重的铁锤,将一根根长达6至10米的木桩慢慢砸入地里,夯实船台的地基,“星罗棋布,以固其基”。而后再在这块特别加固的地面上交叉叠放枕木,枕木间用长一米多、直径十厘米的铁钉钉连,架成一个前高五米余、后高半米余、长达76.8米的枕木船台,船台两侧另有巨木支撑。1868年元旦来临之前,12月30日船政第一座船台大功告成,其余三座相似的船台也陆续兴工。(3)
冬天的马江之滨,数里之内都可以听到船政厂区传出来的打桩声,工人们喊着号子,拎动巨锤,夯实的不仅仅是船政的基础,也是近代中国迈向海洋的基础。
1867年12月13日,第一艘从法国装载船政订购物资的帆船到达马尾。数百人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将火锯、钻铁机、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