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晚战到清晨,陷入重围的匈奴人停止了抵抗。+l!u′o·q!i-u/y!d!.*c^o+m+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硝烟散去,只留下满地狼藉与随处可见的尸首。
卫青这次出征,赢得了空前的胜利!
匈奴右贤王部的主力基本上被全部歼灭!
除了右贤王侥幸逃跑外,其余十来个裨王,也就是匈奴的小王,全部被俘;匈奴被杀死和被俘虏的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卫青前三次出征所斩获敌军的总和。同时获得匈奴的牛、羊、马等牲畜将近百万头之多。
这次会战发生在大漠以南的地区,故而史称“漠南之战”。
匈奴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均遭重创,而汉军则凭借此战,消除了阴山以北右贤王部对新建成的朔方城的威胁。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朔方城下了春季的第一场雨,一扫冬日残留的阴霾。
卫青的大军凯旋而还,进入朔方城时,皇帝刘彻派出的使节已经先一步到达。,齐^盛-暁?税?蛧¨ `已_发?布_最_歆?璋+截·皇帝要给卫青一个惊喜,就象卫青给了他一个惊喜一样。在七万精兵面前,使节取出皇帝送来的印信,当众宣布:“任命卫青为大将军,所以将军,均受卫青大将军的节制。”卫青手捧“大将军”的印信,从一刻起,他就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从一个奴隶到一个最高统帅啊,这人生啊,充满如此多的变数,又因为这些变数而更加精彩。
皇帝刘彻为这次伟大的胜利而如此激动,以致于觉得一纸“大将军”印信还远远不够,他还要大加赏赐。卫青的食邑从三千八百户增加到了八千七百户,卫青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都被封侯。一时间,卫青成为皇帝最宠幸的人,地位之尊崇,无人可及。
可是卫青是个极其明智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要知足。就象年轻时,当相士跟他说“你会官至封侯”时,他笑着说:“象我这样过着奴隶的生活,能够不受到鞭打责骂就心满意足啦,还谈什么封侯呢?”可是现在不仅他封了侯,连他三个远未成年的儿子也封了侯,卫青不是欣悦,而是恐惧。\白¨马*书!院` \免!沸_岳+黩*
虽然匈奴连遭败绩,可是远远未到被打垮的地步,虽然自己四次出征,一次比一次战果辉煌,可是下一次呢?下一次如果打败了,皇帝还会如此的信任吗?下一次如果是更辉煌的胜利,那么皇帝拿什么再来重赏?伴君如伴虎啊,皇帝越是恩赏有加,卫青越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卫青上书皇帝表明心迹:“卫青待罪军中,在陛下英明的领导下,讨伐匈奴大获全胜,这都是前线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战的结果,卫青何功之有。陛下已经增加我食邑,皇恩浩荡,我已是惶恐之至了,至于我的三个儿子,尚在襁褓之中,陛下却裂地封侯,这会挫伤前线将领的积极性的。”坚决推掉对三个幼小儿子的封侯。
皇帝刘彻赶紧表态:“我没有忘掉其他将领的功劳。”于是公孙敖、公孙贺、韩说、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十位有功将领也同时封侯。飞将军李广没有参加此役,错过封侯的机会了。
卫青俨然成为汉军胜利的一面旗帜。
他是新一代军人的偶像。
卓著的功勋与皇帝的恩宠,使得卫青位极人臣。包括宰相公孙弘在内的满朝文武,都全力巴结奉承、讨好卫青,见了卫青都得行跪拜礼,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武帝时以梗直著称的汲黯,他从不向卫青跪拜,也不溜须拍马。
汲黯甚至敢于顶撞卫青,他的朋友看他这样不识时务,便好心劝告他:“你呀,还是放聪明点。现在皇帝的意思不是很明白吗?要所有的大臣都向大将军下拜的,大将军现在可是位尊望隆,你难道就不可以屈膝让步吗?”
汲黯很不以为然,说道:“按你这样说,大将军有一位平辈对他作揖,难不成这样就使他的地位低贱了吗?使他的声望不隆了吗?”
这话传到卫青的耳中,卫青感慨道:“当年我地位卑微时,稍比我有地位的人,视我如牛马;今日我居大将军的高位,众人又捧我如日星,只有汲黯不卑不亢,汲黯真是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