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队侍卫冲进德妃的钟和宫里,全都吓傻了。~搜¨搜.小^说*网+ ~首,发/众侍卫一看,皇后娘娘愣愣地站在德妃娘娘床前,脸上鲜血直流,手里拿了一把血淋淋的匕首,手上仿佛也受了伤。再往床上看,德妃圆睁二目,笑容狰狞,脖子上的伤口还在出血,看这个部位和出血量,肯定救不活了。这是怎么话说的?皇后是后宫之主,要想除掉一个嫔妃,只需要抓住对方的错处,用家法处置即可,何必脏了自己的手?可见,肯定是出了什么事,皇后娘娘气狠了。
皇帝赶到时,也是心里惶惶,这可怎么办?跟他一起来的史顺仪,扶住皇帝,叹口气:“陛下,快叫御医来瞧瞧,先给皇后娘娘止血,包扎伤口,再给德妃姐姐看看,还有没有救。”
皇帝点头,吩咐快请御医。众宫人扶着皇后坐到胡床上,皇后还没惊醒过来。德妃这女人疯了,这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固然能陷害本宫,她自己也没命了啊。欺负她这么多年了,深知她秉性软弱自私,胆小怕事,怎么敢摆出这样同归于尽的架势。
御医给皇后娘娘扎针止血,消了毒,上了药,用白棉细布裹了脸上和手上的伤处。给德妃看诊的御医收了器械,摇头叹息:“陛下、娘娘们节哀,德妃娘娘升天了。”
皇帝瞪着皇后:“皇后,说说吧,这是怎么回事?你无端端地杀害德妃干什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德妃再不好,也是正一品的四妃,还有皇子。她有了过错,不管是国法还是家法去处置,也得有个过程,应该先告诉朕,定下她的罪名,核实证据,怎能贸然杀了?”
就有德妃跟前的大宫女走过来,跪到皇帝面前,她给皇帝行了大礼:“陛下,德妃娘娘是自求一死,她实在是受不了皇后娘娘多年的威胁逼迫。”
皇后骂道:“赵姑姑,本宫知道你是德妃乳母的女儿,从小跟她一起长大,一心为主。可你也不能信口开河,诬赖本宫。”
赵姑姑起身,到德妃面前,把她的眼睛合上。把她的枕头抽出来,拆开了,里面有三份文书,一份是德妃记的笔记,一份是遗书,一份却是搜罗到皇后的罪证。
皇帝先看遗书,内容不太长,第一段,写的是对儿子的嘱托,吾儿鹤飞,这么多年,不敢对你好,处处给你添麻烦,母妃胆小无能,母妃对不住你。你能看到这封信,母妃已经不在了,人死账销,你别记恨母妃。希望你以后,好好做人,孝敬父皇,善待儿女。你那个王妃林氏,出身中等,品性不佳,当年母妃被皇后威胁逼迫,才选她做了儿媳。¨b/x/k\a~n.s`h*u_.¨c.o\m.她心胸狭窄,狠毒善嫉,又没有儿子,你要是实在容不下,可求你父皇下令赐死或选择休弃。
第二段,写的是当年的旧事。我未入宫时,与皇后的一个族弟皇甫云曾经暗生情愫,原是要议亲的。赵家却改变主意,安排我进宫待选,被指给当时还是皇子的陛下做侧妃。我运气好,虽不怎么得陛下宠爱,却生下了一个好儿子。我有子万事足,吃穿用度都是上等的,想着既不争宠,也不害人,就想顺顺当当地过日子。
可是皇甫妙上这个贱人,坏得口舌生疮,脚底流脓。她竟然怂恿皇甫云偷入皇子府,毁我清白,还威胁我,要是敢把这事说出去,就诬陷老四是我与外男私通生下的孩子。这种事情,百口莫辩,一旦王爷生了疑心,我跟儿子如何活得下去?之后,皇甫妙上不断给皇甫云机会,一直欺负我。直到王爷当了太子,进了东宫,他才没有机会作乱了。
只是,皇甫妙上当了太子妃,生了二皇子,一心想让二皇子当太子,就怕东宫再有男孩出生,做了许多坏事。还是太后看不过眼了,出手干涉,皇宫才能有后继这许多孩子。
第三段,写得是这次事件的爆发原因。蝼蚁尚且贪生,若不是万不得已,谁愿意死?这么多年,皇后不断的逼迫我,压榨我,我都忍了。不是我不肯拿出财帛补贴儿孙,而是时常被皇后勒索,实在没有什么家底。
她让我选林氏当儿媳,我听了。她让我冷淡亲生儿子,我做了。她让我打压老四,不准威胁她儿子当储君,我也认了。
她现在收了十一皇子当儿子,自然想让淮安王当太子,她当唯一的太后。所以她要为新儿子扫清一切障碍,视老四、老六都是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我孙女与王家订亲,本是一件好事,我没见过王家那孩子,想来定是好的,要不然,陛下也不能欣然赐婚,贺才人和十四公主也不会硬要抢这门亲事。皇后本来要打击老四一家,就用前尘往事来逼我求陛下退亲,一来,进一步离间我们母子关系,二来,满足她一贯损人利己看热闹的恶毒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