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
小允子领命而去,心中已开始盘算起来。
他首先从宫中那些堆积如山的旧库房入手。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之便,与负责库房的几位老太监打好关系。这些老太监早已看透宫中浮华,对那些无人问津的旧物也懒得费心。小允子便以“清理废品,为新物腾地方”的名义,悄悄从中挑拣出一些品相尚可,只是款式老旧或局部有瑕疵的绸缎、绣片、玉器边角料、甚至是一些烧制失败却独具韵味的瓷器残片。这些东西若直接丢弃,便毫无价值;但若经有心人稍加修缮或改造,却能焕发新的生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接着,他找到了几位在宫中不得志,却手艺高超的匠人。一位善于制作香囊的绣娘,一位雕刻玉器的老匠人,一位擅长绘制团扇的画师。小允子以“私人订制”的名义,给予他们高于市面行情的报酬,请他们制作一些精品。这些匠人长久以来受制于宫规,一身技艺无处施展,如今能有额外收入,自然是千肯万肯,且守口如瓶。
建立宫外渠道,对小允子来说也并非难事。他早年在宫中为沈清欢跑腿打探消息时,便结识了一些游走在京城灰色地带的掮客和古董商。这些人背景复杂,消息灵通,最善于做这种见不得光的买卖。
小允子选择了一家名为“百宝轩”的古玩店。店主姓张,人称“张三爷”,在京城古玩界有些名气,为人八面玲珑,眼光毒辣,最重要的是,他嘴巴严实。
第一次交易,小允子只带去了几件修补过的旧宫缎,和几枚精巧的玉雕香囊。张三爷一开始还带着几分审视,但在看到这些物件的精美和宫廷风范后,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知道,这种东西一旦流入市面,绝对能卖出高价。
“小公公,您这货源……可是宫里的?”张三爷目光灼灼,试探性地问道。
小允子不置可否,只是淡淡一笑:“张三爷,您只需知道,这些东西来路干净,且数量有限,每次出货,皆是精品。您若能给出个好价钱,往后,咱们便能细水长流。”
张三爷是聪明人,立刻心领神会。他知道这是“灰色产业”,但只要来路不沾腥,他就敢做。他给出了一个让小允子满意的价格。
第一次交易顺利完成,沈清欢拿到那笔银子时,眼中闪过一丝满意。虽然数目不大,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她知道,只要这条财路建立起来,未来她的行动将不再受制于内务府的开销。
接下来的几个月,小允子频繁出宫,在宫中内外穿梭。他每次出宫,都会带回一笔不菲的银两,且每次都能带来一些有趣的宫外消息。他将宫中那些被视为“废物”的边角料、旧物,变成了一笔笔可观的财富。那些宫廷匠人也因额外的收入而对沈清欢感恩戴德,为她赢得了更多人心。
沈清欢将这些资金一部分用于扩充情报网,一部分则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她甚至开始暗中通过小允子,向太医院那些边缘太医和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民间郎中发放额外的报酬,让他们为她收集关于药材、毒理、甚至是一些奇门异术的资料。
在一次与张三爷的交易中,小允子正与他商议着一批新送来的描金瓷器碎片——这些碎片经过宫廷匠人巧妙修复,并点缀上新图案后,焕发出别样光彩,成为文人雅士争相追捧的“残缺美”艺术品。
“张三爷,这批货您看如何?”小允子笑容满面地问道。
张三爷拿起一片碎片,眯着眼细细端详,满意地点头:“绝妙!绝妙!这宫里的手艺,就是不同凡响!上次那几件香囊,京城里那些贵妇抢着要,都说绣工精绝,闻所未闻。”
他放下碎片,转而从柜台下摸出一块色泽暗沉、形状不规则的矿石,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小公公,您见多识广,可曾见过这种石头?最近京城里有好些人都在打听这东西,开出的价格……真是让人咂舌。”
小允子接过矿石,掂了掂,入手沉甸甸的,冰冷而坚硬,表面布满细密的纹路,泛着一种古朴的光泽。他摇了摇头:“奴才在宫中多年,从未见过此物。”
“是啊,老朽也闻所未闻。”张三爷叹了口气,“听说……是京城里那个‘听雨楼’,最近一直在高价收购这种古怪的金属,也不知他们要作甚。据说他们连民间地师手里的一些‘镇邪矿石’都不放过。”
“听雨楼?”小允子心中一动。这个名字,他曾在某些宫中暗中流传的流言里听过,似乎是一个亦正亦邪的江湖势力,能量极大。
“听雨楼?他们要收集这种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