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 第51章 孤注一掷

第51章 孤注一掷

洪熙二年六月朔日,齐鲁大地笼罩在氤氲湿气之中。?w_e*n_x^u-e,b~o·o?k′.,c.o¢m¢

山东章丘县北的白云湖,此刻宛如一面蒙着薄雾的古铜镜,晨雾裹挟着草木腥气,在湖面凝成层层乳白纱帐。残雾尚未散尽,湖畔便炸开一片凄厉景象——伤兵濒死时的呜咽声、铁蹄踏碎晨露的脆响,连同将领裂帛般的呼喝声,交织成一曲惊心动魄的杀伐乐章。

这场战事的走向,早在交锋之前便已埋下伏笔。汉庶人朱高煦麾下叛军兵分两路,恰似毒蛇吐信:一万五千余众自齐东县直扑济南咽喉,意图直取这处齐鲁要冲;两万精锐在朱高煦亲自率领下,气势汹汹直逼泰安州。

叛军扬起的烟尘遮蔽天际,然而他们未曾料到,一场铺天盖地的围剿已悄然展开。

明皇朱高炽亲率八万京营大军,如天兵临凡般席卷德州。这位仁君在龙辇上运筹帷幄,以雷霆之势召集山东卫所与都司十万健儿。

旌旗蔽日,戈矛如林,近二十万王师结成天罗地网,将叛党死死困在齐鲁腹地。这股由天子亲自统领的精锐之师,不仅是大明王朝的武力象征,更承载着天下承平的殷切期望。

北线叛军在白云湖畔浅滩稍作喘息时,尚不知死神已悄然张弓。中军统帅柳升立于中军黄纛之下,威风凛凛如战神降世。他手持玄铁令旗,目光如炬扫视战场,忽而将令旗狠狠劈落。刹那间,红衣大炮齐声怒吼,铁弹撕裂晨雾,在叛军阵营炸开猩红血花。巨响如旱天惊雷,震得大地都为之颤抖,浓烟裹挟着碎木残肢冲天而起,叛军阵营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待敌阵如沸鼎翻涌,柳升再挥令旗,万千羽箭破空而出。霎时间,箭雨蔽日,寒光如银河倾泻而下,转瞬夺去千余叛军性命。惨叫声此起彼伏,叛军军心似被抽去梁柱的危楼,轰然崩塌。那些曾经叫嚣着要夺取天下的叛卒,此刻只剩满眼恐惧与绝望。

战至尾声,两千精骑如黑云压城,马踏飞燕般掠过湖岸。他们身着玄甲,手持斩马刀,在晨光下泛着森冷光芒。刀锋过处,叛军头盔如熟透的西瓜迸裂,殷红的浆液混着碎骨飞溅,染红了湖畔的白沙。

溃败的洪流涌向湖畔,弃甲投戈之声此起彼伏,刀枪坠入水中,溅起的水花与血沫在晨光中交织成诡异的锦缎,将原本清澈的湖水染成一片暗红。^x¢7.0!0+t¢x?t′.,c-o`m′

未几,英国公张辅策马而来,铁甲犹染硝烟。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在御驾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手中沾满血迹的战报浸透汗水。

张辅声如洪钟,字字铿锵:"陛下圣威!我军于白云湖畔全歼齐东叛军一万五千众,阵斩两千五百,余者尽皆俯首!"

朱高炽勒缰远眺,天边朝霞正将云层染成金红,仿佛是为这场胜利披上的华丽锦袍。他胸中郁气随长吁缓缓吐出——这场御驾亲征的首捷,恰似破晓的第一缕曙光,驱散了朝堂之上的重重疑虑。

犹记上月整军之时,朝堂之上众臣苦谏之声犹在耳畔。他们言及汉王,无不以"神勇无敌"相劝,生怕天子犯险。更有老臣涕泪横流,恳请陛下坐镇京师,勿涉险地。

皇帝怎会不知这位胞弟的武勇?靖难旧影在眼前徐徐展开:东山血战,朱高煦一马当先,枪挑数员大将;白沟河恶斗,他率亲卫冲锋陷阵,搅得敌军阵型大乱;直至镇江城头,朱高煦跃马横枪,亲手断送瞿能父子性命。时人皆称其为"小吕布",勇冠三军之名,天下皆知。

然而这位勇冠三军的弟弟,空有万夫不当之勇,胸中却无半点韬略。面对王师压境,朱高煦竟方寸大乱,分兵南北的昏招,恰如自缚双翼的困兽。

正如张辅所言:"汉庶人可冲锋陷阵于前,却无运筹帷幄之能。"此言如点睛之笔,将这位叛王的致命弱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在绝对的战略智慧面前,个人武勇终究难以扭转乾坤。这场白云湖畔的大胜,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谋略对匹夫之勇的绝妙嘲讽。

白云湖畔,残阳将湖面染成血色,硝烟与血腥味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朱高炽端坐于中军帐前的御辇之上,金丝绣龙的披风在风中微微颤动。接过张辅递来的捷报时,帝王的手指轻轻抚过上面斑驳的血迹,仿佛在触摸这场战争的残酷肌理。

"取诏来。"皇帝的声音沉稳如钟,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随军谨身殿大学士杨荣立刻从紫檀木匣中取出那封早已写就的《废黜汉王诏》。黄绫卷轴缓缓展开,朱红的御印在夕阳下泛着刺目的光泽,墨迹未干的文字仿佛带着灼热的温度:"汉王朱高煦谋逆叛国,着即废为庶人,余党胁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