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魂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魂 >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 第37章 宗室革新

第37章 宗室革新

洪熙元年二月初,武昌府的晨雾还未散尽,荆溪村门口的那株老槐树便被阵阵马蹄声惊醒。+微^趣+小~说- ?最`新-章+节*更/新*快*

村长齐六揣着窝头正在村口散步,忽见马队后面,停着几顶大轿,轿帘上还绣着他从未见过的图案——隐隐约约间村长感觉似乎比武昌府的知府级别还要高上不少。齐六刚把窝头塞进怀里,就见那位熟悉的知府大人,此时已经撩着官袍下摆跳下来,他的身后很快就出现两个穿绯色补子、气宇轩昂的大官,他们腰间的玉带在晨雾中闪着冷光。

"齐六!"知府那一贯的嗓门震得槐树叶子直颤,“这位是湖广巡抚卢大人,这位是布政使薛大人!还不快敲锣召集村民,有圣旨!"

老村长一听居然是本省巡抚和布政使,当即吓得“扑通”跪倒在地,额头磕在结霜的泥地上,抬头时忽然惊觉,巡抚大人身后的亲兵都按着佩刀,那佩刀的样式自己从未见过。

铜锣声很快划破村落上空,妇女们抱着孩子陆陆续续从茅屋、木屋里涌出来,男人们则是三三两两站在田埂上。

齐六看见那位巡抚大人展开一卷明黄圣旨,他袖口的细线还绣着獬豸纹——那是二品大员的补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卢大人的声音被风撕碎,齐六与村民们一起伏在地上,隐隐约约听见“楚王庄田”“划归朝廷”几个关键词字,惊得他手里的铜锣都掉在地上。

“从今日起,荆溪村的田产归朱孟炜所有!”卢巡抚指向轿帘掀开处,一个穿锦袍的年轻公子扶着小厮的手下来,腰间玉佩撞得轿杆叮当作响。

齐六盯着他衣襟上熟悉的图案,忽然想起去年楚王亲自跑来监督收租时,随行的长史曾指着这位白面书生告诉自己说:“这是咱们王爷的亲弟弟,排行第七。"

午后的日头晒化了田埂的薄冰,朱孟炜踩着新靴在田垄间走着,锦袍下摆不断扫过带霜的麦苗。

"老村长,知道皇上为啥把地给我?"这位白面书生捏起一捧黑土,又让土粒从指缝漏下去,“以前藩王的地全在嫡长子手里,兄弟们喝西北风。如今皇上把各王府地亩拿出三分之一,按亲疏分给旁支宗亲。”

齐六跟在后面,忽然想起今早被砸毁的界石——那石头上刻着“楚王府庄田”,还是永乐朝的太监们监工凿的。′i·7^b-o_o^k/.*c.o\m′

“那……咱们的租子给谁?"齐六攥紧了打补丁的袖口,他并不关心土地属于谁,只关心税要交给谁。毕竟每年楚王派来的管事都飞扬跋扈,总是用鞭子抽不肯加租的佃户。

朱孟炜忽然停步,转身时锦袍上的云纹晃得人眼花:“皇上说了,租子会比楚王时减少五成。要是遇上灾年,还能去府衙领救济粮。"

齐六接过他递来的一封地契,指尖触到纸上的朱砂印——那是户部的关防,比楚王府的紫泥印清晰得多。

田埂尽头忽然传来孩童的笑声,几个光脚的小子在追一只野兔。

朱孟炜望着远处的炊烟,忽然深深地叹了口气:“我在武昌城里憋了十年,如今有了自己的庄子,反倒觉得这泥土地比王府的地砖舒服。”

言语间,朱孟炜蹲下身让追野兔的小子们摸自己的玉佩:"告诉你们爹娘,下月我让人送些桑树苗来,种好了赏你们爹娘银子。"

齐六凝望着天的尽头,并不关心朱孟炜与孩童们的交谈。

寒风掠过麦田时,他听见朱孟炜在低声念叨着:"皇上这招真厉害,既让藩王的兄弟们有了活路,又把庄子里的佃户归了朝廷管……"老村长不懂什么"推恩",只看见阳光把新地契照得透亮,上面"朱孟炜"三个字的旁边,还盖着洪熙皇帝的玉玺,那印泥红得像村口新开的梅花。

老村长齐六攥着新地契的手指有些发颤,望着眼前这位穿锦袍的朱孟炜大人,实在难以将他口中的“新政”与记忆中楚王的横征暴敛联系起来:"王爷们真肯割地?那楚王可是出了名的凶狠……"

"楚王?"朱孟炜踢开脚边一块碎石残片,玉坠在腰间晃出细碎的光,“我那大哥昨晚还在府里摔了茶盏,可结果呢?今天还不是乖乖给我分了地。我告诉你,当今皇上的亲弟弟赵王朱高燧,头一个把封地分了给自己各个儿子,人家不光积极拥护新政,还把自己的护卫军都裁了三成呢!"

朱孟炜忽然凑近齐六,压低声音:"我那个哥哥也就跟你们这些平头百姓豪横罢了,他连跟朝廷大声说句话都不敢。真要跟皇上对着干,哼……明天楚王就会换个人来当!”

田埂上的冷风卷着碎雪,齐六想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