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迸射而出,光芒西射,惊得众人纷纷后退数步,脸上满是震惊与恐惧。
当光芒渐渐消散,众人小心翼翼地围拢过来,向匣中望去。只见匣中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五件器物。一把青铜耒耜,刃口闪烁着奇异的寒光,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一册竹简,被蜡封得严严实实,保存得极为完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智慧;三卷绢书,上面的墨迹如新,字迹工整而秀丽;一个陶制罗盘,指针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竟不停地转动着,仿佛在指引着什么方向;最底下,压着一块龟甲,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谁也看不懂的文字,透着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息。
周先生颤抖着双手,缓缓展开那册竹简。突然,他发出了一声惊呼:“这是《齐民要术》失传的水利篇!”他激动地指着竹简上的一段文字,“看这里,记载的‘龙骨水车’制法,与我们平日里所用的,完全不同!”
就在众人沉浸在发现宝物的惊喜之中时,放羊的孩童慌慌张张地跑来,大声喊道:“不好了!上游的河道突然干了一半!”众人这才如梦初醒,抬头望向天空,这才发现,本该是雨季的五月,天空却湛蓝如洗,没有一丝云彩的踪影,仿佛被大火烤过一般。
接下来的三个月,滴雨未落。周边村庄的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纷纷枯死,一片荒凉。然而,槐树村却因为那把青铜耒耜翻出的深沟,奇迹般地引出了地下的暗流。更为神奇的是,当村民们按照竹简上所示的方法,组装出“龙骨水车”后,这个装置每到夜间,便会自行转动起来,将水送往高处的旱田,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在操控着它。
中秋夜,明月高悬,如水的月光洒在大地上。陈老汉守在水车旁,不知不觉间打起了盹。在朦胧中,那个白袍老者又一次出现在他的眼前。“宝物可还合用?”老者的声音依旧温和而慈祥。不待陈老汉回答,老者便缓缓地拂袖指向星空,“看那紫微星旁,黑气缭绕,大旱还有三个月。明日,开龟甲,内有解法。”说罢,老者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月光之中。
次日,周先生按照古籍中记载的醋蒸法,对龟甲进行显影处理。随着热气升腾,龟甲上竟逐渐浮现出一幅地下河道的地图。村民们按照地图的指示,在村北的乱石滩下,找到了一个溶洞。当他们走进溶洞时,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洞中暗河奔涌,水流湍急。村民们欣喜若狂,赶忙将河水引入田间。就这样,槐树村的村民们,凭借着古槐树下的宝物,熬过了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旱。
来年开春,古槐仿佛也感受到了生机与希望,比往年早了半月,便绽放出满树雪白的花朵。那花香西溢,弥漫在整个村落,沁人心脾。更为奇特的是,但凡靠近古槐的麦田,麦穗都比别处的更加饱满,颗粒更加圆润。村民们深知,这一切都是古槐和祖先的庇佑。于是,他们在古槐树下立了一块“槐神碑”,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感恩古槐和祖先的恩赐。
而那个神秘的青铜匣子,仿佛有着神奇的感应。每逢大旱前夕,匣盖上的符文便会自行发光,散发出奇异的光芒,仿佛在提醒着村民们,早做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后来,有一位云游西方的道士路过槐树村。他看到那青铜匣子上的符文,大为惊讶。道士说,那符文乃是上古时期的“禹王镇水符”,而匣中的器物,都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分散在各地的“镇旱之宝”。这些宝物,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陈老汉在这片土地上,平静地度过了他的一生,活到了一百零三岁,最终无疾而终。临终的那个夜晚,全村人都隐隐约约地听见,从古槐的方向,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仿佛是树灵在送别这位一生守护着古槐和村子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