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叛乱
就在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权力和声势都达到顶峰的时候,他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却开始激化起来。而这些矛盾的激化,恰恰最后促成了吴三桂的降而复叛。
怎么又反了
(一)根本原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
就大清王朝而言,他们之所以任用汉人吴三桂,是为了消灭大顺政权余部,是为了消灭南明王朝余部,是为了建立大清王朝对全国巩固的统治。
为了这个目的,大清王朝的几十万八旗兵和吴三桂等人的几十万绿营兵,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各地农民军余部和南明王朝余部武装逐一消灭。
但是,我们知道,战争实在是太能耗费钱财了!战争的花销,实际上是个无底洞。
当时,政府在财政上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以康熙即位前一年举例说明。1660年,清朝政府全年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支出就达900万两——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到康熙皇帝即位以后,情况稍有好转,但也是“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因此,这个时候,政府财政上的压力的确很大。
这里的“三藩”实际上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驻防云南,兼管贵州(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驻防广东(对付张献忠余部);靖南王耿仲明(其子耿继茂,其孙耿精忠)先驻防四川(对付张献忠余部),后改驻防福建(对付郑成功)。
如果财政支出不加以削减,很有可能造成全国的农民再度造反的情况。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清王朝很有可能被迫退回关外。
1662年,随着郑成功的队伍收复了台湾,在大陆,大规模的对满清王朝的抵抗,实际上已经基本结束了——也就是说,大清王朝的外部环境已经安定下来了。1669年,随着鳌拜集团的下台,大清王朝的内部环境也已经安定下来了。
至此,我们可以说,大清王朝进入了基本稳定的时期。国家下一步的任务就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因此,此时的大清王朝急需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在政治上实现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树立中央的权威;
第二,在军事上裁减军队,以减轻财政上的压力。
这样,政府必定会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第一,由中央向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派出行政官员管理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裁减在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汉人绿营兵。
大清王朝的这些措施,无疑是与当时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撤藩”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我认为是错误的。
(二)直接原因:康熙皇帝错误的“撤藩”决定
“撤藩”,对大清王朝来说,这是十分正确的措施;对吴三桂来说,却完全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际上,通过前面介绍吴三桂的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看出:
第一,他的最大特点——他是个投机者,换句话说,他是个赌徒。正因为他是个投机者、是个赌徒,他才可以先背叛大明,再背叛大顺,当然还可以背叛大清。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投机者或赌徒来说,促使他们出手的情况一定是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或者是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出手对自己非常有利;或者是背水一战,如果不倾其全力的话,自己必将灭亡。
也就是说,从吴三桂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如果出现他动手的情况,或者他有必胜的把握,或者将给对手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二,他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他已经无所谓了,不需要顾及什么脸面问题了。我们说,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毕竟他辛辛苦苦为大清王朝耗费了近三十年的心血。他认为,这个时候如此撤藩,对他来讲,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撤藩是可以的,关键在撤藩之后如何安抚这些为打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要先出台这些政策。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政策的话,人家必然就会觉得你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嫌。
因此,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他可不想急流勇退。他需要享受长期征战、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的属下更加需要享受这些胜利果实。
我们说,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