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有65人,被射死的马56匹。关于清兵伤亡多少,没有记载。经此打击,清兵失利,退守义州。
(四)安全运粮到锦州
1641年前后的大明王朝,在关外仅剩八城: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后、前屯。而锦州已被皇太极包围了。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明档》87号卷记载,1641年年初,明将官担心锦州被围,一旦缺粮,就无法坚守下去。运粮比增兵更为紧急。可是,负责运粮的各官“惊心奴儆”,不敢往锦、松、杏前锋三城运送,致使宁远西各城储粮猛增至一万石,前锋锦州、松山、杏山三城各仓只存米二千石。
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松、杏三城运米,“以实根本”。正好赶上春节,他们便“以新年过节,出其不意”将粮运去。此项任务交由吴三桂完成。正月初二、初三两天(1641年2月11日、12日),吴三桂以牛骡驴车三千四百辆,装米一万五千石。初六(1641年2月15日),吴三桂亲自“督运米车”出发。此计果然躲过清兵的监视,于次日中午顺利到达锦州。当即卸车,至当天晚上二更时分全部卸完。初八(1641年2月17日),空车又安全地返回宁远。此次运米,往返“并未遇警,绝无疏失”。
(五)松山大战仓皇逃跑的吴三桂
为解锦州之围,明朝政府以洪承畴为主帅,率师十三万,自宁远北上驰援锦州。清军主帅皇太极得知此事后,迅速调动兵力,围城打援,将援锦明军包围于松山。为了解除被动局面,洪承畴决定孤注一掷,率军突围。但是军事会议刚散,作为洪承畴所一向器重的将领,吴三桂便违反决定和大同总兵王朴率部提前遁逃。慌忙之间,竟连印信也被清军所缴获。受吴三桂、王朴的影响,其他四个总兵也各自夺路逃跑,致使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
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五万多人马被歼,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失陷,统帅洪承畴于松山城破后被俘,名将祖大寿降清,明朝经营数十年的宁锦防线土崩瓦解。从此,明朝再没有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残存的气息维持生存。
问题在于,在松山战役中,一向作战勇猛的吴三桂为什么居然置其恩师洪承畴于不顾,尾随王朴仓皇逃跑呢?
其实,吴三桂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个道理,也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俗语。因此,面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作为前线指挥员的吴三桂认为,只要不是最后的决战,及时放弃未必不是最好的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三桂逃至宁远后,积极收留残兵败将。前后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便重新集聚了三万多人马,继续坚守在宁远孤城。这个时候,在东北地区,明朝的崇祯皇帝,除了吴三桂,已无兵将可用。
(六)拒绝降清的吴三桂
这个时候,清朝的皇帝对吴三桂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哥哥吴三凤,姨父裴国珍,表兄胡弘先,挚友张存仁、邓长春等人降清后都写信劝吴三桂降清。
1642年4月,清朝的皇帝皇太极直接给吴三桂写了亲笔信。10月,清太宗又写信,劝吴三桂早降。吴三桂面对这种形势,却拒不降清。
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仅一个月,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便率大军迅速占领了宁远以西至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成为真正的孤城!此时,宁远守城军民人心惶惶。但是吴三桂仍然拒不投降。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大英雄吴三桂,为什么会在1644年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角逐的关键时刻,却又选择投降了呢?
(七)吴三桂拒绝降清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的分析,吴三桂拒不降清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的忠君思想。
在明代,名节非常重要,儒家的教育尤以忠君为先。在明代高级将吏中除非被俘或走投无路者,否则极少有自动降清者。吴三桂自幼受儒学教育,不乏忠君思想。尤其是作为汉人,投降少数民族的清朝,在当时士大夫官吏中,一般是很难接受的。非万不得已,是不愿失去名节的。这是他当时拒不降清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浓厚的报恩思想。
吴三桂父子相继任职总兵,而且经常临阵脱逃,吴三桂的许多亲属降清,皇帝不但一直没有怪罪吴三桂,而且还对他信任有加,他的官也是越做越大。这是